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词条 | 中朝制 |
释义 | 中朝制 中朝制 中朝制始于西汉。中朝是相对于外朝而言的,是指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明代丞相没有废除以前,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西汉初期,相权极重,立权法、司法权、人事权、财权、领兵权、朝议权等,皆集于丞相。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重用身旁尚书、大夫、郞官等近臣,建立了中朝制。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分中朝和外朝。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行政机构的职官,中朝官则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常借以牵制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前,中朝权轻,外朝权重。武帝以后,重用中朝官,形成重大政务先由中朝官决策后,交付外朝官执行的状况。经汉武帝一代,中朝制基本形成,向皇权专制的格局迈出了一大步。中朝官除近臣充任外,还有宦官与外戚。中朝一旦控制了外朝,转而又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中朝与外朝之争没有中断过。中朝制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与政治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