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程颢
释义
程颢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出为地方官,注重兴学校,行教化。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后在洛阳讲学10余年,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被称为“洛学”。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遗书》卷二上)。使心寂然无事,“廓然大公”,“内外两忘”,即能“穷理”、“尽性”。为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认为前圣后圣所传的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心,而是自己的心,“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遗书》卷十一)。也主张人具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本自完足,但因人生之后,或有气质之偏,或受环境影响而陷不良,“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以变化气质,回复本源之善。主张以成圣为人格追求,希望通过内在涵养予以实现:既反对“放心”逐物,而要做到“求放心”;也反对“自私用智”,把持太紧,注意掌握在“勿忘”和“勿助长”之间。读书强调多“玩味”与“体贴”,自述“天理”便是他“自家体贴出来”。与弟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或程朱理学。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程颢1032—1085  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为州县官吏,历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与弟颐受业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颢为“大程”,颐为“小程”,合称“二程”,其学被称为“洛学”,后人合编二程言论和著作为《二程全书》。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亦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与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1017—1073),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术称“洛学”。在洛阳讲学授徒达十余年。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心物关系与形神关系方面,主张“天者,理也”,天即理,天即心,“理与心一”。(2) 在性习心理方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3) 在情意心理思想方面,主张欲有害于知,“人心莫不有知,唯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并重视立志。主张“治道在于立志”。主要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后人将其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入《二程全书》。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遗书》卷二上)。使心寂然无事,“廓然大公”,“内外两忘”,即能“穷理”“尽性”。为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认为前圣后圣所传的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心,而是自己的心,“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遗书》卷十一)。他和弟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