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熹
释义
朱熹
朱熹1130—1200  南宋思想家,儒教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进士。受学于二程三传弟子李侗,为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者。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毕生著述讲学,影响极大。其学派被称为程朱学派。他把儒经《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四书”,并从理气心性、天理人欲的视角重新加以注释,称《四书章句集注》。由于朱熹的理论活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者们修心、应试的最重要读本。曾编辑二程《语录》,注释周敦颐《太极图》和《通书》,注释张载的《西铭》,所作《周易本义》吸收北宋易学的最重要成果,从而把北宋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创造都纳入理学体系。作《近思录》,选录北宋理学家的语录,确立理学的基本框架。又作《伊洛渊源录》,确立理学的道统。著述包括自然科学、史学、诗词研究、儒经注疏、道教重要典籍等等。所著文章、书信等被编为《文集》,多达百卷;所述言论被编为《语类》,超过百卷。他把《礼记》中的《大学》视为最重要的儒经,把其中的“格物”说视作最重要的修身、治国理论。格物的内容,主要是从“读经看史”、“应接事物”(《语类》卷十五)去认识天理,以便“正心诚意”,存天理,灭人欲。他把复归本性看作心灵修养的最终目标,认为君和师就是上帝所选派的能复归本性的人,并通过他们来教化人民。要求学者时时处处都要态度虔敬,好像面对着上帝。坚决反对神人同形论,但主张神人同性。他坚决反对天地合祭,成为明清时代的定制。其“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宋史·礼志》)之说,成为明代中叶儒教礼制改革的理论根据。死后不久,即作为先儒从祀孔庙,后又升为先贤,清代又升为先哲。是孟子以后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儒者。此外,宋明时代的儒者还多自己建“先贤祠”,祭祀朱熹等人。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朱熹1130—120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又别称考亭、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后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上书主战,反对和议。淳熙五年(1178年),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后又授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时,改知漳州,任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宁宗时,授焕章阁待制、侍讲,随即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因得罪韩侂胄,落职罢祠,后乞致仕。谥“文”,并加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是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孔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思想家。以“天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倡导“去人欲,存天理”。基于这一道德哲学,他对古代文化典籍重新作了系统整理与解释,以“思无邪”说《诗经》,以“忠君爱国”论屈原,文论上主张“文道合一”及“雍容和缓”、“自然浑成”、“平淡自摄”的艺术标准,反对“巧为安排”、“故作艰深”、“无一字无来处”。论历代作家颇有见地。其文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易本义》、《伊洛渊源录》、《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后人编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等。长期绝意仕进,潜心学问与讲学授徒,先后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曾与陆九渊、吕祖谦有“鹅湖之会”,辩论为学之方。知南康军,重修白鹿洞书院,厘订《白鹿洞书院揭示》;知漳州,兴学校、行教化,首刊《四书章句集注》;知潭州,兴复岳麓书院并亲为教席。发展二程关于理气关系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强调知先行后,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对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认为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与之对应,要求通过教育与自我修养“变化气质”,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之境。批判当时学校以科举入仕为务,是诱人逐利,败坏风俗,主张造贤才、改吏治、引导人“存天理”懂得“孔颜乐处”的教育。以15岁为界,将人的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任务是学“事”,即灌输道德观念、训练行为习惯,以打下“圣人坯璞”,为之专门编有《小学》、《童蒙须知》;大学任务是发明“事”中之理,顺序研读《近思录》、《四书》、《五经》而知理之所以然,始于读书,终于修身,实现“下学上达”。强调“读书穷理”,形成完整读书法,门人概括为: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从事教育50余年。在世时学说被当权者诬为“伪学”而遭禁,明清时被奉为儒学正统,影响社会至深;博览群书和精密分析学风对后世亦有影响。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朱熹1130—1200  南宋理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寓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五年(1178年)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他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侍讲。以劝帝不可听主威下移,为韩侂胄所恶。庆元元年(1195年),其学术被斥为“伪学”。次年,与赵汝愚等并列“伪学逆党”,落职罢祠。后致仕。卒后追谥“文”。主张抗金,同时不赞成轻易用兵。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与张栻、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等。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朱 熹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翁、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19岁考取进士,31岁成为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弟子,专心研究儒学,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是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世称“朱子”。博学多识,继荀子之后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形神观上,主张形先神后,形生神发。(2) 在心物观上,主张心理是万物的根源,不依赖于形体。(3) 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知觉和思虑两大阶段。(4) 在情欲方面把情比作“水之流”,把欲比作“水之波澜”,主张“存天理,灭人欲”。(5) 在意志方面主张“意主营为”(先有动机,后有行为)。(6) 在才能心理方面,主张才、志、术中志是根本,但仅有志向是不够的,三者不可偏废。(7) 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主张人性由“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结合而成。(8) 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上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大全》等。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及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又主张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朱子语类》卷一)。此“理”就是“天理”,为先于万物并生成万物的根本。以“理”的概念来讨论政治,认为“天理”是封建等级制度与纲常的体现:“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岂不是天理?”(《朱文公文集》五十九)又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以论证其合理与必然:“万物皆出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地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朱子语类》卷十八)认为仁君治国只须本理而行。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主张“严本宽济”,提出为政“当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认为实行严格的刑罚就是仁政,否则就是害人。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撰的《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提出以维护“三纲五常”为宗旨的法律思想,认为尊尊、亲亲、名分、纲常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执法时必须严格遵守。同时主张严格办案期限,精选司法官吏,严明赏罚。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统治阶级看重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等。他的理学一直是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朱 熹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