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dǎo  见“道谀”。   另见dào。
出处:语词卷 • D • dǎo • 道
dào  ❶道路。如:道不拾遗。《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
  ❷法则、规律。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把道解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
  ❸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❹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❺封建伦理纲常。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❻方法。《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道。”
  ❼从;由。《礼记·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郑玄注:“道犹由也,从也。”《汉书·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
  ❽古代诸侯出外时事先祭路神。《礼记·曾子问》:“道而出。”孙希旦集解:“道者,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
  ❾治理。《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❿通“导”。先导;疏导。《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敝邑为道。”又《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道。”
  ⓫说;讲。如:一语道破。《荀子·荣辱》:“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⓬料;想。曹松《南海旅次》诗:“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⓭犹言条。如:一道痕;万道红光。又犹言重、次。如:一道防线;两道工序;十二道金牌。
  ⓮犹言得、到。如:知道;怪道。《乐府群玉·乔吉<水仙子·秋思>曲》:“三般儿捱不道天明。”
  ⓯与道教有关的,也指道教徒。如:道观;一僧一道。
  ⓰行政区划名。(1)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2)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安史之乱后废。置五京道。(3)方镇辖区名称。(4)于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之间设置的行政区划。一为肃政廉访使道,是监察区划;一为宣慰司道,为省的派出机构。(5)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有分巡、分守等道之别,长官称为道员。
  ⓱姓。代有道同
  另见dǎo。
出处:语词卷 • D • dào • 道
  道教最基本的教义和根本信仰。《道德经》认为,道是无形无象、不可言说、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教认为,通过道术修炼可以返璞归真,与道合一,成为神仙。后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和道家、道教的简称。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古行政区划名。(1) 秦、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2)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为监察区。安史之乱后废。辽置五京道。(3) 唐方镇辖区名称。(4) 元于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之间设置的行政区划。一为肃政廉访使道,是监察区划;一为宣慰司道,为省的派出机构。(5) 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有分巡、分守等道之别,长官称为道员。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一般名词
  ❶法则、规律。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把道解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参见“道器”。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参见“道德”。
  ❷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北宋张载以气为道、为本,“由气化,有道之名。”朱熹以理为道、为本,“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❸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❹封建伦理纲常。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