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天 天( tiān) ❶犹“颠”。人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神话人物。头被砍去,故有此名。亦谓凿额。《易·睽》:“其人天且劓。”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剠凿其额曰天。” ❷天空。《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❸指天帝,人们想像中的万事万物主宰者。如:天意;天助。《书·泰誓上》:“天佑下民。”《诗·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❹指所依存或依靠。《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旧时因以为君父及夫的代称。《诗·大雅·荡》:“天降滔德。”毛传:“天,君也。”又《鄘风·柏舟》:“母也天只。”毛传:“天,谓父也。”班昭《女诫》:“夫者,天也。”参见“所天”。 ❺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的本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朱熹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谓人心所具之观念(理)皆出于天,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 ❻天然;出于自然的。如:天工;天灾。 ❼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论衡·自然》:“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❽天气。《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行秋令,则天多沉阴。” ❾季节;时令。如:春天;三九天。 ❿一昼夜的时间;一日。如:三天;明天。 ⓫指时间。如:天不早了。 ⓬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如:天头;天线;天棚;天桥。 ⓭姓。汉代有天高。出处:语词卷 • T • tiān • 天 天 梵语Deva的意译,音译“提婆”。五趣之一,六道之一,十界之一。亦称“天界”、“天道”、“天趣”。佛教所说世间(迷界)中最高最优越之有情,亦称“天众”、“天部”。亦指这些有情生存的环境,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佛、菩萨、诸天 天 即“上帝”。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据《尚书》等文献,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称上帝为天,商代甲骨文中则未发现以天为最高神。周代把天与上帝等同,可互相代换。周代依据不同情况,称天为苍天、昊天、皇天、旻天等。《尔雅》认为:“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诗经》毛传认为:“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降鉴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从汉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中,称至上神为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在儒者文献中,一般称至上神为天。董仲舒《春秋繁露》,处处称至上神为天。认为天是群物之祖,百神之君。王充也认为:“上帝,公神也”(《论衡·死伪》);“天,百神主也”(《论衡·辨祟》)。并且认为:“天神之处天,犹王者之居也”(《论衡·雷虚》)。天,即是以上帝的居处地作了上帝的代称。郑玄认为,昊天上帝(或太一、皇天上帝)与五帝都可称天,即影响久远的郑玄“六天”说。西晋时采纳郑玄意见,国家祭祀时,五帝都可称昊天。经历代儒者反复争论,唐初规定,只有昊天上帝可以称天,其余五帝只能称帝。宋儒朱熹认为:“帝即是天,天即是帝”,“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宋史·礼志》)称上帝为天,促进了儒教上帝观念的变化。董仲舒的天,就不是人形的至上神。经过儒者们世世代代反复争论,国家祭祀也逐步摆脱神人同形论,认为那广大浩瀚的一团元气,就是天的形体。君主祭天时,也只在一个圆坛上设一昊天上帝的神主牌位。这个和人不同形但同性的天,以气为中介,和人间的善恶发生感应,并以各种天象、风雨雷电等表示赏罚。各种天体、气象及地上山川,是天的下属,类似人间君主的百官,称百神。百神陪同天接受人间君主定期的大祭。陪同天接受大祭的百神有数百或一千余位不等。参见“上帝”。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神 祇 天 在儒家思想和典籍中,天的含义有三:(1)指天帝,即人们想象中有人格有意志的万事万物的主宰者,能对人类社会发号施令的最高的神。是古代夏、殷、西周时期的宗教神学观念,对以后儒家的思想有深远影响。(2)指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或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天的上述三义,在一部著作中可同时出现。例如《论语》中的“天”,有的指自然之天,有的指主宰之天,有的指精神之天。西汉的《白虎通德论》认为天既是万事万物的起始,又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把人类和人类社会以及更高的精神伦理、道德文章,都看作是由自然之天发展进化而来。无论是自然命题、伦理命题、社会政治命题,最终都需与天挂钩。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天象征着政治权威的来源,形成了“天命”、“天道”和“天理”政治观。天同时又是民情的化身,《太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天 ❶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主宰者。如:天意;天助。《书·泰誓上》:“天佑下民。”《诗·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❷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的本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朱熹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谓人心所具之观念(理)皆出于天,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 ❸天然;出于自然的。如:天工;天灾。 ❹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论衡·自然》:“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