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命
释义
天命
天命tiān mìnɡ  ❶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的命运。天命观念最初发生于殷周时期。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或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人已对天命有怀疑,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如叔兴子产等已不信天命。但天命观点仍长期存留。
  ❷自然界的必然性。《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❸先天自然的禀赋。《中庸》:“天命之谓性。”以后理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把人性和道德意识看做是“天”所“命”给人的自然禀赋。《二程遗书》卷十一:“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
出处:语词卷 • T • tiān • 天
天命  即上帝的命令。儒教认为人间的大事都是上帝安排的,诸如人的寿夭祸福、王朝的兴亡长短,其中特别是君主的寿命。天命在儒教中又专指对皇帝的任命。每一个新皇帝登基,都要祭告天地,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表示接受天命。开国皇帝,一定要寻找天命的根据,通常是寻找祥瑞或谶言(神学预言),以证明自己是被上帝所任命的人间君主。儒教认为,上帝还经常对君主的政绩进行考察,并发出相应的命令,其表现就是祥瑞或灾异。君主则必须对上帝的命令作出表示。遇灾异应检查自己的过失并努力改正,遇祥瑞就庆贺,重大的祥瑞要改元,以表示接受天命,并举行隆重的告天祭祀。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天命  清太祖年号(1616—1626)。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年 号
天命  即“主命”。
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教法、伦理
天命  上天的旨意和命令。能决定和影响人类的命运。天命的观念起源甚早,至殷代,甚为流行。《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目前遗存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上亦刻有“受命于天”,为殷、周统治者的政权合法化提供根据。孔子罕言命,然而又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要求“畏天命”(《论语·季氏》)。西汉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者天》)认为君主是人与天对话的唯一合法代表,君主的权力来自天。而“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春秋繁露·随本消息》)。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和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命”给人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辩护。“天命”是中国古代表示权威来源的最早形式,和“天道”、“天理”共同构织起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理论体系。其核心逻辑是天人合一,主要论证君承天命的合法性。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东北地区
天命  ❶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的命运。天命观念最初发生于殷周时期。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或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周人已对天命有怀疑,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如叔兴、子产等已不信天命。但天命观点仍长期存留。
  ❷自然界的必然性。《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❸先天自然的禀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以后理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把人性和道德意识看做是“天”所“命”给人的自然禀赋。程颢说:“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遗书》卷十一)。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