❺”。
❷复姓。商代有太师挚。
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太
词条 | 太师 |
释义 | 太师 太师(tài shī) ❶官名。(1)西周始置,原为军队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成为辅弼国君的官。战国后废。汉复置,位在太傅上。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2)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的官。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师、三少。北朝魏齐沿设,隋以后历代不改。明清以朝臣兼任,三师三少成虚衔。(3)周代或称乐官为“太师”,参见“师 ❺”。 ❷复姓。商代有太师挚。 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太 太师 古代官名。(1) 西周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传周初与太傅、太保并号三公。春秋沿置,执掌国政。战国后废。西汉平帝时复置,与太傅、太保、少傅并称四辅,无实际职掌。西晋改名太宰。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十六国、北朝太师居百官之首,名位极尊。北周改号三公。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唐复置,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唐末、五代用作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年,用作加官。政和二年(1112年)改号三公,成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辽、金、元皆作为加官、赠官之最高阶。明、清因之,皆正一品。明初为皇帝辅弼大臣,其职至重。建文时罢。仁宗复设,后渐成虚衔。清代亦然。(2) 指太子太师。掌辅导太子。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师”、“三少”。北朝魏、齐沿设,隋以后历代不改。明、清以朝臣兼任,三师、三少成虚衔。(3) 乐官之长。殷、西周、春秋皆置。《周礼》列为春官宗伯属官,名“大师”。下大夫。掌六律六同(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六诗(风、赋、比、兴、雅、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其辅佐为小师,掌教各种器乐弦歌。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职官 太师 官名。(1)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传周初与太傅、太保并号三公。春秋沿置,执掌国政。战国后废。西汉平帝时复置,与太傅、太保、少傅并称四辅,无实际职掌。西晋改名太宰。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十六国、北朝太师居百官之首,名位极尊。隋炀帝时省。唐代复置,为赠与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唐末、五代用作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年,用作加官。徽宗时改号三公,成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辽、金、元皆作为加官、赠官之最高阶。明、清因之,皆正一品。明初为皇帝辅弼大臣,其职至重。建文时罢。仁宗复设,后渐成虚衔。清代亦然。(2)太子太师简称。(3)乐官之长。殷、西周、春秋皆置。《周礼》列为春官宗伯之属。下大夫。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