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民族卷 • 民族学
词条 | 端午节 |
释义 | 端午节 端午节 亦称“端五节”、“端阳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汉族和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间在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韩国、越南等国也有此节,但内容不尽相同。 出处:民族卷 • 民族学 端午节 亦称“重五节”、“重午节”、“端五节”、“端阳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为夏历五月初五。“端”与“初”同义,又夏历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寅、卯、辰、巳、午……)五月建午,故名。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其来源有一种说法是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陈言朝廷,而楚怀王拒绝他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当楚京被秦攻占后,屈原忧愤国事,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湘江支流)自尽。相传划龙舟是为打捞屈原遗体;包煮粽子投入江中是想喂饱鱼虾,使屈原遗体免遭伤害。另外,有些风俗还与“五”有关,如门上悬“五端”:菖蒲、艾蓬、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山丹花);在南方有食饮“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和黄豆瓣粽子。事实上,端午已在夏至前后,气温渐高,“五黄”的习俗均与驱毒避瘟有关,还是有些卫生道理的。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历 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