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三条道路
释义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思想之一。希望融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找到走在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思想。最早由教皇庇护十一世(Pius Ⅺ,1922—1939年在任)提出,后经德国经济学家勒普克(Wilhelm Röpke,1899—1966)和捷克经济学家塞克(Ota Šik,1919—2004)等人发展和完善,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和低税赋,但反对自由放任主义。这一思想影响了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1993—2001年在任)提出了短期内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长期内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大对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等方案,被学界称为美国第三条道路。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1997—2007年在任)提出国家应该提供适当水平的社会保障,支持个人参与,应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重视老年人力价值,实行劳动力市场严格管制,强调终身教育等,被学界称为布莱尔第三条道路,该理论的主张和观点直接影响英国从20世纪向21世纪过渡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
出处:经济卷 • 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综合 •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第三条道路  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主张走中间道路,即超越“左”和“右”的“第三条道路”的思想体系。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具有这一思想。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指一条既非“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也非“现实社会主义”的道路。“传统”指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张,“现实”指第三国际的模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希克、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和英国学者吉登斯。希克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都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危机,存在着严重的利益矛盾,即所有者和无产者、官僚主义管理和生产性劳动之间的矛盾。他主张,不能把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简单地理解为国有化;要保持市场的基本职能,对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同时反对经济上的垄断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要加强政治民主,使代议民主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有一个桥梁,就是一个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即“第三条道路”。这是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的“第三条道路”主张的典型。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应当选择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他批评说,“苏联马克思主义”使革命的主体由无产阶级转换成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这样的少数职业革命者;集权制使管理苏维埃国家的人已经形成一个官僚阶层。这是站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并批判的立场上的“第三条道路”主张的典型。吉登斯认为,旧的“左派”教条已经陈旧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苍白无力,“超越左和右”的第三条道路才能真正代表社会民主的复兴。社群主义、市民社会、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是他“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四大理论支柱。其理论对英国工党主导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目前,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观念已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思想 理论 思潮
第三条道路  即“中间路线”。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会议、路线、政策 • 路线、政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