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笺〔箋、牋、椾〕jiān  ❶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信笺。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如:笺札;手笺。
  ❷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笺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诸王。《文选》有陈琳《答东阿王笺》、吴质《答魏太子笺》等篇。
  ❸注释的一种。《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出处:语词卷 • J • jiān • 笺
  注释的一种。《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术 语
  文书名。上行文。始自汉代,为四种章奏文书之一。后代沿之。唐代用作上于皇太子及上官,非公文所施。清代专指臣工上奏皇后之文书。例进笺官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定为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副将以上,均由督抚汇进。乾隆十八年(1753年)停布按二司及副将进笺。笺文均由翰林院撰拟,内阁奏定颁布。有正笺、副笺。正笺卷而不折,副笺折成本章式样,盛匣用黄绫包。进表、笺仪后,与表同贮内阁。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古书注疏体式之一。一般既注释正文,也注释前人对正文的注释。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笺”的本义是“表识书”,也就是对前人书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上标志,提出自己的意见。注书以“笺”为名,始自东汉郑玄。郑玄注《诗经》时已有毛亨“训诂传”在前,郑氏乃既注解《诗经》,也申述“毛意”,故以“笺”为名。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