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常
释义
五常
五常wǔ chánɡ  ❶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儒家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❷即五典。《书·泰誓下》:“狎侮五常。”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用以指封建社会五种行为准则。
  ❸即五伦。
  ❹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孔颖达疏:“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
  ❺三国马良兄弟五人,皆以“常”为字,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氏五常,白眉最良。”眉中有白毛,因称白眉。见《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出处:语词卷 • W • wǔ • 五
五常  儒教的五条基本道德要求,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这是君主一定要遵守的五条道德原则。君主遵守这五条原则,就会“受天之佑”,“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汉书·董仲舒传》)。朱熹认为,它们都是理的不同表现。“在天只是阴阳五行,在人得之,只是刚柔五常之德”(《朱子语类》卷六),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中所包含着的内在要求。“天命之谓性”(《中庸》),“在天为命,禀于人为性”,“天即理”,“命即性”,“性即理”(《朱子语类》卷五),因此五常也就是天命,是上帝赋予人的东西。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五常  ❶即“五行
  ❷”。指仁、义、礼、智、信。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儒家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❷即“五典”。《书·泰誓下》:“狎侮五常。”唐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用以指封建社会五种行为准则。
  ❸即“五伦”。
  ❹即“五行
  ❶”。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东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唐孔颖达疏:“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五常  中国伊斯兰教用语。即念、礼、课、斋、朝五项基本功课。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首用此词表示五功。后在《希真正答》中以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阐释履行五功的重要意义:“唯正教之五常,仁为感念安拉之造化;义为代理安拉之普施;礼为拜谢安拉之恩慈;智为辨认安拉之独一;信为全信安拉之明命。”
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功修、礼仪
五常  指仁、义、礼、智、信。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儒家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教条。其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五常之道被认为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五常  市名。在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邻接吉林省。哈尔滨市代管。面积7512平方千米。人口100万(2010年)。市人民政府驻五常镇。1880年(清光绪六年)筑城。1882年设五常厅,1909年(宣统元年)改厅为府。1913年改县。1993年改设市。林矿资源丰富。矿产有煤、石灰石等。工业有机械、食品、纺织、化肥、建材等。手工艺品有柳编、羽毛画。农产有稻、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尤以产“五常大米”闻名。拉滨铁路和202国道经此。名胜古迹有响水河瀑布、学田旧石器文化遗址。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黑龙江省 • 省、市(地区)、县(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