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校邠庐抗议 |
释义 | 校邠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 书名。清末冯桂芬著。上下卷,40篇,附录七篇。成书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以抄本流传,1883年(光绪九年)天津广仁堂本为最早刻本,后版本众多。书名“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中国近代早期鼓吹“借法自强”的重要政论集。强调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提出政治、经济、内政、外交、军事、文化、教育全面改革建议。其中《改科举议》、《广取士议》、《改会试议》、《停武试议》批判八股取士,提出从内容与形式上改革科举制度;《采西学议》、《制洋器议》诸篇阐述学习西方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有影响。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校邠庐抗议 书名。清冯桂芬著。1861年(咸丰十一年)写成。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体现了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洋务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后因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而广为流传。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著作 校邠庐抗议 清末冯桂芬著。二卷,凡四十篇。自称此书“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至羼以夷说,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为近代中国较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论集。具体论述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希冀通过西方科学技术,使中国得以自强。上承魏源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下启洋务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此一主张后为张之洞采纳,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基本纲领,后人称“言人所难言,实为三十年变法之萌芽”(见《湘学新报》第一册)。此书曾进呈给光绪阅读。戊戌变法期间,光绪下令刷印一千部,发给部院卿寺堂司各官签注意见,或加以评论。对戊戌变法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刊印甚多。有另加附录增至五十二篇者。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校邠庐抗议 书名。清末冯桂芬著。二卷,四十篇,附录七篇。1861年(咸丰十一年)成书,最早刊刻于1883年(光绪九年)。包括改科举议、采西学议、制洋器议等,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中国早期一部主张“借法自强”的重要政论集,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有过影响。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报刊、史料 • 史料 校邠庐抗议 清冯桂芬著。二卷,四十篇,附录七篇。成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最早刊刻于1883年(光绪九年)。包括改科举议、采西学议、制洋器议等,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中国早期一部鼓吹“借法自强”的重要政论集,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有过影响。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