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词条 | 孔子 |
释义 |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年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教尊为“至圣先师”。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贱,曾任“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学无常师,传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迁司寇,摄行相事。他全面继承以前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教授学生,成儒家学派。后受鲁定公冷遇,公元前497年率弟子离鲁奔卫。鉴于当时的社会变乱,力主恢复传统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前484年返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据传他修《春秋》,删《诗》、《书》,作《易传》,儒教关于礼制的经典也保存孔子的教导。儒者们认为,孔子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给人类的历史带来了光明,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圣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要求恢复传统礼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主张祭祀应该态度虔诚,对人应该仁爱。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因而是最重要的道德。孔子思想成为儒教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学说的纲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儒经之中,五经或六经的思想,就其总体而言,应视为孔子思想。《论语》是孔子在教学中与弟子们问答的记录。孔子身后被追封为宣尼公、文宣王,一度曾拟议追封为皇帝,未得通过。从汉代起,儒教称孔子为先圣、先师,后来追加尊号,称大成至圣先师。儒教国家把孔子祭祀列为正式祀典,起初与社稷神平级,为中祀。清末,曾升为大祀,和祭上帝平级。唐宋以来,每个州县,都立有孔子庙(文庙)。上至皇帝,下至每一个读书人,都必须依照礼制,定期或随时祭祀孔子。辛亥革命后,逐渐在中小学废除读儒经,各地绝大部分孔庙陆续被拆除,或挪作他用。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贵族。少贫贱。长为委吏、乘田。又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任鲁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返鲁致力教育及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皆经其整理编订。曾发表许多与文艺密切相关的见解。重视文学或文艺在建立良善社会秩序和培育士人人格修养的方面的作用,将文行忠信列为“四教”(《述而》),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推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还以诗为教,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又通过对《诗》的评议提出诗学规范,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平正之美。此外,《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所创儒家学派自汉代以来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故其有关文艺观点也对后世文学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所传《论语》,记载其生前言行,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父叔梁纥,母颜征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时“贫且贱”,及长,曾为“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相事。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13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68岁返鲁。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晚年喜读《易》。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编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著名者70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宜以“礼”为规范,并以“克己复礼为仁”。强调“仁”,表现了对人的重视。最早探讨人性问题,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人性的平等和教育的作用。虽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存在“生而知之者”,但肯定教育与学习对人的决定性影响,“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论贫富、贵贱、智愚、种族和地区差异,人人都可受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适应了文化教育的下移;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通过培养和举用“贤才”实现政治改良;以重义轻利的“君子”为培养目标,提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人格理想,实践言信行果、过勿惮改、见贤思齐、三省其身、严己宽人等道德修养要求;教学中,以“六艺”为内容,以“六经”为教材,重视人文道德和政治知识,不提倡生产知识和技能,以之为“小道”,不足以造就治国人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而时习之”,将学习理解成学、思、行相续的过程;实行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性区别对待并成就其所长;注重启发诱导,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提出“多闻多见”、“每事问”、“叩两端”、“由博反约”、“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强调以身作则,倡导“当仁不让”。生前政治不得志,教育很成功,其学说汉以后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后世统治者多奉其为圣人。门人后学编成《论语》一书,记载其思想言行。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周游列国,宣扬主张,并开设“私学”。以伦理来约束财富的获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子罕言利”。肯定财富生产,但反对儒者直接参与。分配上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消费上提倡俭不违礼,用不伤义。财政上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要求实行什一之税。其经济思想主要记载于《论语》二十篇中,为中国封建社会各时期一般的经济思想划定了基本原则。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后世一直尊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 子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春 秋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较少讲天道问题,但又不否定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提出“庶、富、教”的治国主张。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 子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达十三年。晚年致力教育。在长达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发展观。“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 性习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先天自然本性相近,而后天习得的社会本性相去甚远。(3) 学知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论语·述而》)把知识来源分为几个层次。(4) 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5) 重视道德教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6) 重视个别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个别差异心理的学者。孔子没有留下专著,对孔子的研究多基于孔子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论语》。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后人尊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曾率弟子周游列国13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对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德政具体主张为富民、教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民以时,等等。在为政问题上,主张中庸,反对偏颇。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是我国封建政治体系建章立制的思想基准。孔子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立为“万世师表”。孔子论学议政的言论主要见于《论语》和《左传》之中。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强调“德化”、“礼教”、“人治”的重要性,将法律置于从属地位。其法律思想虽有保守、消极的因素,但他重视统治者个人的表率作用,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具有积极意义。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一直被统治者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较少讲天道问题,但又不否定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提出“庶、富、教”的治国主张。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 子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