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改制考
释义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撰。二十一卷。初刊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根据《公羊》“三世”学说,认为孔子“作六经”,是改“乱世之制”,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试图借用孔子名义,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乱世”)为君主立宪(“升平世”),以渐至于“大同”(“太平世”)。为其资产阶级维新改革的政治目的服务。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经传 篇名 注疏
孔子改制考  近代康有为撰。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着手编纂,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分类编次,酌加按语,进行说明解释,为《新学伪经考》后主张托古改制的又一重要著作。自称“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力证“六经”都是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拨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认为孔子据乱而立三世之法,又“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孔子改制考序》)。论述由据乱,至升平、太平之世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理想,借孔子的旗号、学说宣传君主立宪,批判封建守旧观念,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推动戊戌变法有一定的作用。曾被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无父无君”的叛逆之作。是书集前人辨伪、疑古之大成,对“五四”以后疑古思潮亦有影响。但所用方法为先立论、后求证,不无武断、附会之处。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禁毁。1920年重刻。1958年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本校点重版。后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的《康有为全集》第三册。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孔子改制考  书名。近人康有为著。二十一卷。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力证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所载尧、舜、文王之诰命典章和盛德大业,皆孔子理想寄托,并非史实。认为孔子改制精义在“通三统”、“张三世”,中国社会发展,必由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而入升平世(君主立宪时代),最终达于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断言中国欲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唯有变法维新。遭顽固派嫉视,曾两次焚版禁行。原件藏故宫博物院。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报刊、史料 • 史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