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与“法治”相对。一种治理国家的主张。认为国家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和行为,而不是法律。中国儒家以此作为统治者的治国之本。
出处:语词卷 • R • rén • 人
词条 | 人治 |
释义 | 人治 人治(rén zhì) ❶人伦之治。即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为立身之本。《礼记·大传》:“名者,人治之大者。”郑玄注:“人治所以正人。”王充《论衡·本性》:“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 ❷与“法治”相对。一种治理国家的主张。认为国家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和行为,而不是法律。中国儒家以此作为统治者的治国之本。 出处:语词卷 • R • rén • 人 人治 “法治”的对称。统治者行使统治权力时,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的政治统治状态。“人治”并不排斥法律,相反,在组织严密、控制力强的人治社会中,法律往往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人治”区别于“法治”的,是法律在其中的地位。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不仅仅是完成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还构成了统治权力的基本依据,约束着公权力的行使,控制了统治者的主观恣意,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在人治社会中,法律则仅仅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是贯彻统治者意图的手段。法律的内容依统治者的意志而定,法律屈居于掌握公权力的人之下,完全丧失了约束公权力的意蕴。 出处:法学卷 • 法理学 人治 与“法治”相对。一种治理国家的主张。认为国家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和行为,而不是法律。统治者的道德、言行是规范被统治者道德、言行的尺度。它曾被各国专制统治者使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建立“贤人政治”。中国儒家以此作为统治者的治国之本。《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人治 与“法治”相对。一种治理国家的主张。认为国家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和行为,而不是法律。统治者的道德、言行是规范被统治者道德、言行的尺度。中国儒家以此作为统治者的治国之本。《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人治 儒家的治国理念,即以圣王推行德治为理想模式。《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名者,人治之大者。”郑玄注:“人治所以正人。”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