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词条 | 仁学 |
释义 | 仁学 仁学 近代谭嗣同著。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成书,二卷,五十篇。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始刊于《清议报》。集中反映了其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社会学说,结合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夫之等诸家思想及佛教华严宗、法相宗思想,熔铸成庞杂的思想体系。提出《界说》二十七条,为全书纲领。借用当时物理学上“以太”概念以释“仁”,断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首创“仁以通为第一义”,认为“通之象为平等”,复以“仁—通—平等”的公式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准则。据此提出“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四个原则,以求达到彻底平等的目的,以期与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伦理相合拍。希望破除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批判封建专制和传统名教的束缚,号召冲决社会的“网罗”。对君民关系有新的阐述,强调君为民所共举,君要“为民办事”,抨击君主专制,为变法维新、实现君主立宪制造舆论。对君主专制深恶痛绝,至欲杀尽天下君主而后快,但又觉得维新变法非得靠光绪皇帝不可。此书各刊本内容与章节略有差异。编入《谭嗣同全集》时,经校勘辨证,较为完备。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仁学 书名。清末谭嗣同著。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成书。二卷,五十篇,五万多字。首《界说》二十七条,言中外通、上下通、男女上下通、人我通之意,旨在打破一切隔阂,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为全书纲领。卷上借当时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并指斥纲常名教,批判封建制度,号召冲决网罗,革故鼎新,尽破一切“不仁”、“不通”之现象。卷下提出君民契约论与民本君末论,反对君主专制,揭露民族压迫,倡言革命与任侠,提倡科学和民权。有1901年上海国民报社本。今收入《谭嗣同全集》。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报刊、史料 • 史料 仁学 近代谭嗣同著。二卷。写成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印行。首《界说》二十七条,为全书纲领。借用当时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并从“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基本观点,抨击封建专制和礼教,号召“冲决网罗”,提倡变化日新,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以实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伦理道德原则。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