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词条 | 梁启超 |
释义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佛教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佛教研究方面有《佛学研究十八篇》,内容包括佛学理论、佛学翻译和佛学史三个方面,是中国近代佛教学术研究的开创者。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梁启超(1873—1929) 清末民国间学者、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新会区)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在长沙主讲时务学堂,宣传变法。光绪二十四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入民国,组织进步党,先后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文学上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很有特色。亦工诗词。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曾学于万木草堂。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宣传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批判。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20年代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学,并任清华研究院导师。认识到当时世界各国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民智之开,又“皆归本于学校”。而“开民智”与“兴民权”又相依存。由此论证兴学校之急迫。提出以造就“新民”为教育宗旨,要求发展人的“品行、智识、体力”,使具备新道德、思想、品质。批判八股和楷法取士之害,变法期间直接促成停废八股与试帖取士。最早论述师范教育,以之为“群学之基”,提倡广设师范学校,培养新学校教师,以普及教育。倡导女子教育,从女性的自立、成才、育儿、人权、身心特点诸方面揭示女子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倡导依据西方心理学理论成果划分人的身心发展分期和相应的教育阶段,据以制定各级学校制度,并要求遵循儿童身心特点施行教育。实际上对清末教育新政有所影响。一生著述宏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今有《梁启超全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改良派领袖。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光绪举人。和康有为共同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认为变是“天下之公理”。提出“衣食之原”的大小“当以力为界”,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认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写中国第一部外国经济学说史著作《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对货币、财政、利用外资等方面也有论述。晚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报人、政论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1889年中举。翌年师从康有为。与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后去澳门筹办《知新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翌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后又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报》等报刊。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至1922年脱离报界。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且开创一种全新的报章文体。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今有《梁启超全集》。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清举人出身。师事康有为,晚清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曾先后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影响甚大。力倡文体改良。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主张戏剧改良,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变革亦由此揭开。创作的戏剧作品有《新罗马》、《劫灰梦》、《侠情记》、《班定远平西域》等。有《饮冰室集》传世。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中国戏曲 • 作家、演员 • 作家、理论家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1) 主张唯心主义的心理观,认为人心生而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这种认识不必与客观事物接触就可以产生。主张要研究政治,就要研究国民的心理,要改革政治,根本要改变国民心理。且认为人的心理由地理环境决定。(2) 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对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独立、合群、进取、冒险、自信、自治、自尊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认为记忆与悟性(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心理因素。(3) 对佛教心理思想的研究。在1923年6月3日,为中华心理学会所作的题为《佛教心理学浅测》的讲演中,阐述了研究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也最早将佛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936年),今有《梁启超全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梁启超 见54页。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新闻 • 中国新闻传播界人物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与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被合称“康梁”。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阐发维新变法思想,要求“变官制”,“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宣传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先后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张立宪保皇。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在当时知识界影响颇大。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1918年底去欧洲旅游,回国后著《欧游心影录》,宣称欧洲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发扬中国“固有文化”。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论战,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其政治态度和主张因时而变,但其爱国图存、实行政治改良、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基本不变。戊戌变法前,宣传“变法”思想,认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承认“上下千岁,无时不变”(《变法通议·自序》),但却强调“导中国进步当以渐进”,主张变法循序渐进,点滴改良。宣扬英雄史观,认为“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自由书·豪杰之公脑》)。“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则无历史”(《中国史界革命案》)。流亡日本期间,与革命派接触频繁,“己亥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日密,渐赞成革命”(《梁启超年谱长编》)。主张革命排满,1902年《释革》中提出,“革也者,天演只是中不可逃避之公例”。后对清廷立宪表现出很大的热忱,成立政闻社,为海外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先秦、明清及近代学术卓有研究,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以进化论历史观探讨先秦思想的发展。除翻译介绍大量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还系统地阐述了其“开民智”—“伸民权”—“行立宪”的政治改良学说,是我国近代从知识、学术角度观察政治问题的先驱。其《清代学术概论》,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二百余年的学术思想发展。重视史学理论研究,在学术和治学方法上均有创见。曾创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笔端常带感情”,“夹以俚语”,风靡一时。对佛学亦有研究,著有《佛学研究十八篇》等。著述宏富,编为《饮冰室合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1882—1916)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1865—1936)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