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打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较钹晚出,宋时始有。后形成大小不一的多种形制,被广泛采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
❸通“挠”。扰乱。《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出处:语词卷 • N • náo • 铙
词条 | 铙 |
释义 | 铙 铙〔鐃〕(náo) ❶古代军中用以止鼓退军的乐器。一说应名“钲”。青铜制。体短而阔,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盛行于商代。《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贾公彦疏:“进军之时击鼓,退军之时鸣铙。” ❷打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较钹晚出,宋时始有。后形成大小不一的多种形制,被广泛采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 ❸通“挠”。扰乱。《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出处:语词卷 • N • náo • 铙 铙 亦称“执钟”。古代乐器。青铜制。腔体似铃,体形横宽,口部多内凹,少数为平口,无舌,有与体腔相通的中空短柄。始见于商代,流行至汉代。依其体形可分成小型铙和大型铙:小型铙多由大小相次的几件构成一组,称为“编铙”,使用时在中空短柄中接续木柄,手执木柄敲击发声;大型铙主要发现在南方,使用时插于座上敲击发声。铙的作用是在退兵时敲击示意,以表退却。 ![]()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器物 • 青铜器 • 器类 铙 击奏体鸣乐器。“八音”分类属“金”。形制多样,用青铜制,呈合瓦形。(1) 大型的铜铙,称“大铙”。商代已有。置于地上或置于专用的座子上敲奏。(2) 小型的铜铙,比甬钟稍短,柄呈筒形,插入木柄后可用手持,另一手执槌敲击发音。三件一组的称“编铙”。为周代“四金”(█ 、镯、铙、铎)之一。军事上用作撤退信号。 ![]()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乐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