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集中考试;会考。
出处:语词卷 • H • huì • 会
词条 | 会试 |
释义 | 会试 会试(huì shì) ❶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参见“乡试”、“殿试”。 ❷集中考试;会考。 出处:语词卷 • H • huì • 会 会试 明清时期取得进士资格的考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唐代称作省试、礼部试,因其系由尚书省礼部举行。宋代已有称集举人于礼部的省试为会试。正科考试一般在乡试次年,即逢农历丑、辰、未、戌年春季在礼部贡院举行,故又称“礼闱”、“春闱”。如遇乡试有恩科,则亦于次年春举行会试恩科。亦试三场,每场前后三日,分别在三月初九、十二、十五入场。考试内容与形式一如乡试,唯清代四书题和诗题出于“钦命”。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取中额通常在二三百名,多者可达400余名,也适当考虑各省的分配与比例。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会试 科举三级考试之一。因举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金制,凡府试中选者均可参加会试,中选者方能参加殿试。元代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分两榜进行,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试两场;汉人、南人为一榜,试三场。明、清两代规定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亦分三场。录取名额不固定。明代分南、北、中三卷取录,清代则分省取录。考中者称贡士,可参加殿试。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