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耆那教
释义
耆那教
耆那教Jainism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民族宗教。“耆那”(Jaina)是该教创始人筏驮摩那的称号,原意为“胜利者”。汉译佛典中称“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宿作因论”等。公元前6—前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自称是最古的宗教。传说有二十四祖。奉《十二支》为经典。反对吠陀权威和祭祀;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奸淫、无所得;实行苦行主义。肯定物质世界和无数灵魂的存在。认为信徒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达到灵魂的解脱。在同外教的辩论中发展了印度的逻辑理论,提出了作为逻辑判断形式的“或然论”,即以主观的方式证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而在另一条件下不存在,因而有和无可以统一。公元1世纪时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4—13世纪曾在印度广泛流行。13世纪起衰落。17世纪后出现改革运动,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该教古老教义。其教徒虽少,但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影响。
出处:宗教卷 • 其他宗教 • 耆那教 • 教派、组织等
耆那教  印度古代宗教。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兴起。流传于南亚次大陆。耆那(Jaina)是创教者筏驮摩那(Vardhamana,约前599—前527)的称号,原意为“胜利者”,故又称“胜利者的宗教”。与佛教、顺世派同属沙门思潮,反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提倡“七谛说”,即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命”(“灵魂”)和“非命”(“非灵魂”)组成,命包括能动的和不动的两类,前者如人、兽、蜂、蚁、虫、植物等,后者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原素中,一切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均存在灵魂,不得伤害。非命包括定形的物质和不定形的物质两类。认为人的行为(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它附着于灵魂,形成一种障碍,称为“漏入”,使本来清净、圆满的本性受到“系缚”,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制御”,其方法为修五戒(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持三宝(正智、正信、正行)和实行苦行。不断排除旧业,使新业不再生,从而达到“寂静”,此时灵魂呈现出原有光辉,脱离生机轮回的痛苦,获得“解脱”。公元1世纪时分裂为天衣、白衣两大派,以后又有多次分裂。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7: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