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语法学
词条 | 汉语语法史 |
释义 |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语法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历史。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因此语法也就成为语言最本质的部分,成为一种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最重要的因素。语法的变化虽然很慢,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汉语语法还是有相当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 词序的变动。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定语在中心语之前,宾语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是上古汉语则往往相反。如《庄子》中的“庖丁”、《孟子》中的“弈秋”,依现代的叫法就是“丁厨师”“秋棋手”。又如《礼记》中的“虫蝗”、《左传》中的“城颍”,依现代的称呼应该是“蝗虫”“颍城”。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沛公安在”、《左传·庄公十年》中的“问何以战”,按现代的说法应是“沛公在安”“问以何战”。(2) 词缀和词类的增减消长。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不同的词头、词尾,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词类系统也更为复杂。如上古汉语的词头“有”(《书》“有苗”“有殷”)、“其”(《诗》“击鼓其镗”),词尾“如”(《论语》“申申如”)、“尔”(《论语》“率尔”)等到后代已经基本消失,而新产生了词头“阿”(阿姨)、“老”(老鼠),词尾“子”(桌子)、“儿”(花儿)、“头”(念头)、“着”(挂着)、“了”(吃了)、“过”(看过)等。又如上古汉语早期没有判断动词,到战国时代开始产生判断动词“是”,没有动量词,西汉以后才出现“次”“回”“遍”等。(3) 词类活用减少。古代汉语中有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等,到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已经大为减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刃”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只能用动词“杀”。(4) 句型增加。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句型增加不少,从而使汉语的表达能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了。如甲骨文中只出现介词结构做补语的形式,但到汉代由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充当动词的补语的形式就逐渐多起来了,如《汉书·王莽传》“汉氏减轻田租”,形容词“轻”作动词“减”的补语,而到唐宋时代,带“得”的动补词组又开始出现,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四“只是他做得出来须差异”、《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齐齐的”。 出处:语言学卷 • 语法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