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镇〔鎮〕zhèn  ❶压。如:镇压;镇服。《国语·周语上》:“为贽币瑞节以镇之。”韦昭注:“镇,重也。”
  ❷安;安定。如:镇定;镇静。
  ❸通“瑱”。压物的用具。《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参见“镇纸”。
  ❹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书·舜典》“封十有二山”传:“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
  ❺重要、险要处。储光羲《临江亭五咏》:“家南作帝,京镇北为关。”
  ❻整日。柳永《定风波》词:“镇相随,莫抛躲。”亦谓长、久。褚亮《咏花烛》:“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❼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类: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则镇将绾军而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以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魏书·乐陵王思誉传》:“高祖初……出为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又《杜洪太传》:“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郡太守。”六镇起义以后,北边诸镇皆改为州。代镇戍之权转轻。《新唐书·兵志》:“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所罢废。
  ❽指市镇。(1)代以后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2)基层行政区域,通常为县机关所在地或农村中有较多工商业的居民区。
  ❾明清军队的编制单位。末编练新军,亦称为镇。《清史稿·兵志三》:“光绪三十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
  ❿把食物、饮料等同冰块放在一起或放在冷水里使凉。如:冰镇汽水;把西瓜放在冷水里镇一镇。
出处:语词卷 • Z • zhèn • 镇
  ❶军事机构。捍防守御据点。北魏于各地置,地位与州等同。以镇都大将或镇将为长官,不置州郡的西、北地区则兼统军政、民政;与州郡并置的地区仅掌军政,若兼所在州刺史则仍掌军政。下统军(相当于郡)、戍。孝文帝改制后内地多废,北魏末年北地之镇亦改为州。隋沿置,分三等。唐代以防人五百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足者为下镇。皆置镇将、镇副等,掌捍卫守御,且征械甲粮饷,权侵州县。
  ❷节度使辖地。唐代中后期称方镇,其兵称镇兵。辽、金两代称节镇。
  ❸有课税而不成县之街市。宋代县置,以监镇官管辖,管火禁并兼酒税之事。大县置十余镇,亦有不置者。镇可升县,县可降镇。
  ❹明、清多用于称总兵官。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兵制
  ⑴ 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书·舜典》“封十有二山”,《孔传》:“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  ⑵ 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类: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则镇将绾军而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以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魏书·乐陵王思誉传》:“高祖初……出为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又《杜洪太传》:“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郡太守。”六镇起义以后,北边诸镇皆改为州。唐代镇戍之权转轻。《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所罢废。  ⑶ 指市镇。宋代以后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一般名词
  行政区域名。在中国,指基层行政区域。通常为县机关所在地或农村中有较多工商业的居民区。1984年11月国务院决定放宽建镇标准,实行镇管村体制。另有云南省的畹町镇,原为县级行政区域,1985年设市。据2014年底统计,中国共有20401个镇。
出处:法学卷 • 宪法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