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词条 | 巴特 |
释义 | 巴特 巴特(Karl Barth,1886—1968) 瑞士加尔文宗神学家。生于巴塞尔。先后在伯尔尼、柏林、符腾堡和马堡等大学学习自由主义神学,研究教会史和历史人物。早年曾在日内瓦任德语宣讲牧师。在瑞士阿尔高州(Aargau)任牧师时发表其神学思想。主张要科学地、历史地、忠实地把基督的言行、纯洁的福音、古代的神学作为宣传教义的基础。反对自由主义神学和神学世俗化、人文化。被称为新正统神学和“辩证神学”的奠基人。曾提出要求资本家付给工人符合生活标准的工资。1919年发表《罗马人书注释》,成为“危机神学”的主要代表。其基本思想即强调“人的危机”和“神人之间的隔离”,认为“上帝就是上帝”,“世人就是世人”,“上帝与世人毫无相通之处”,并以此作为其“重新开始”之神学的出发点,指出世界的危机正是上帝对人的否定和惩罚。这种观点引起巨大反响。1921年起在格丁根(Göttingen)、明斯特(Münster)、波恩等地教授神学。1933年希特勒当政后,反对德国国家干涉教会事务,后更公开反对纳粹主义。1935年被德国纳粹政府驱逐出境而回到巴塞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呼吁对战败国不要进行报复,并表示不愿反对共产主义,声称,教会应该脱离政治,并且无法预先肯定共产主义“必然为恶”。认为自从亚当的“原始堕落”以来,人类的理性已败坏,无法靠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上帝,只能依赖基督本身的启示,故此自然神学是无意义的。死于巴塞尔。主要著作还有《上帝的话与世人的话》、《教会教义学》、《信仰寻求理智》、《认识上帝与尊敬上帝》等。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 瑞士神学家、哲学家,新正统神学奠基人。先后在伯尔尼大学、柏林大学、马堡大学学习。1911年在瑞士受加尔文宗牧师职。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明斯特大学、波恩大学任教授。因公开反对纳粹主义,1935年被逐出德国回到故乡,在巴塞尔大学任教。1922年在《<罗马书>评注》第二版中提出“辩证神学”,认为神学的任务有二:一是指出人的尊严;二是指出人的局限性。又提出“危机神学”,强调人与上帝的“隔离”,人处于危机、困境中,只能等待上帝的拯救。主要著作还有《教会教义学》《信仰寻求理智》《认识上帝与尊敬上帝》等。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法国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社会学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视觉文化,在《神话学》中运用符号学理论对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其《摄影讯息》和《影像修辞学》对新闻摄影和广告摄影从传播角度展开符号学分析。《明室:摄影纵横谈》认为摄影与其他模仿艺术相比具有“此曾在”的独有特点,并提出“刺点”、“知面”等重要概念。著有《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基础》、《批评与真理》、《流行体系》等。 出处:美术卷 • 摄影 • 人物 • 外国 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法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者。就学于巴黎大学,曾在法兰西学院主持符号学讲座。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文本的分析,应当不涉及语词的所指,文学作品的言语只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即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提出符号学,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运用于饮食、服装等生活对象上,认为它们也是一种符号现象。主要著作有《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法 国 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 瑞士神学家、哲学家,新正统神学奠基人。先后在伯尔尼大学、柏林大学、马堡大学学习。1911年在瑞士受加尔文宗牧师职。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明斯特大学、波恩大学任教授。因公开反对纳粹主义,1935年被逐出德国回到故乡,在巴塞尔大学任教。1922年在《<罗马书>评注》第二版中提出“辩证神学”,认为神学的任务有二:一是指出人的尊严;二是指出人的局限性。又提出“危机神学”,强调人与上帝的“隔离”,人处于危机、困境中,只能等待上帝的拯救。主要著作还有《教会教义学》《信仰寻求理智》《认识上帝与尊敬上帝》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瑞 士 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法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者。就学于巴黎大学,曾在法兰西学院主持符号学讲座。提出文学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文本的分析,应当不涉及语词的所指,文学作品的言语只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即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提出符号学,把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的语言符号理论运用于饮食、服装等生活对象上,认为它们也是一种符号现象。主要著作有《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等。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法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就学于巴黎大学。曾在法兰西语文学院主持符号学讲座。1953年发表论著《写作的零度》,提出文学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文本的分析,应当不涉及语词的所指,文学作品的言语只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即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另著有《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S/Z》《论米什莱》《论拉辛》《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法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