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法〔、灋〕  ❶方法;办法。如:有法可治;另想别法。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诗:“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❷标准;规范。如:取法;法帖。《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❸效法。《易·系辞上》:“崇效天,卑法地。”
  ❹守法。《荀子·不苟》:“愚则端悫而法。”
  ❺法术。《水浒传》第五十四回:“高阜处,公孙胜仗剑作法。”
  ❻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最广义的“法律”通用。包括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规章、判例、惯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❼译自梵语Dharma。音译“达磨”。(1)佛教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现象的和本体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如称“万法”、“一切法”等。(2)佛教的教义。如称“佛法”、“教法”等。(3)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如称“色法”、“心法”等。
  ❽姓。东汉法雄
出处:语词卷 • F • fǎ • 法
  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与最广义的“法律”通用。包括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规章、判例、惯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除了这些共识之外,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法的理解也有其特殊性。
出处:法学卷 • 法理学
  ⑴ 佛教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现象的和本体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如称“万法”、“一切法”等。  ⑵ 佛教的教义。如称“佛法”、“教法”等。  ⑶ 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如称“色法”、“心法”等。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相当于标准、规则、模型。《墨子·经上》:“法,所若而然也。”“若”是依照、符合的意思。《墨子·经下》:“一法者之相与也尽类。”按照同一的原则去做,必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中国逻辑史
  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最广义的“法律”通用。包括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规章、判例、惯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历史上有两类性质的法,即剥削阶级的法和社会主义法。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但对其理解既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数学中指除数。也指开方及方程中一次幂的系数。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数  学 • 中国古算
  ⑴ 中国历史上往往亦作“律”,作为一个朝代的法律的总称。如“秦律”、“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等。参见“律”。   ⑵ 儒家泛指典章制度。《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⑶ 法家指法律、法令。《商君书·画策》:“法必明,令必行。”此法即专指政府制定、明文公布、强制执行之成文法。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法律、法令。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的性质。法家强调法,如战国时商鞅讲“法必明,令必行”(《商君书·画策》),韩非讲“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