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法国近代史
词条 | 法国大革命 |
释义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亦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9年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18世纪末,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严重危机,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同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封建生产关系严重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政濒于破产;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第三等级代表展开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的斗争,先后组成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国王以武力相威胁。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巴士底狱,革命爆发。初由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后称“斐扬派”)掌权。其间制宪议会先后制定和颁布“八月法令”、《法国一七九一年宪法》(含《人权宣言》)等。同时又制定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列·霞白利法》,划公民为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庇护国王出逃,镇压马尔斯校场示威群众,反对革命深入发展。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起义,废黜国王,推翻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执政。9月21日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翌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审判和处决路易十六;颁布分小块拍卖国有土地法令,无偿取消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实行谷物征购,规定粮食最高价格。但未能坚决抵抗外国武装干涉,致使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王党叛乱迭起,外敌威胁加剧。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山岳派掌握政权,建立雅各宾专政。颁布《法国一七九三年宪法》、《土地法令》、《全国总动员令》、《嫌疑犯法》、《全面限价法》和《革命政府组织法》;改组救国委员会、治安委员会、革命法庭;改革军事、文化和宗教。从而较彻底地扫除了封建残余,赋予人民以较多的民主和政治权利,迅速战胜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但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仍保留《列·霞白利法》,规定工人最高工资额;在内忧外患渐趋消除时,继续实行和扩大雅各宾专政,镇压忿激派、埃贝尔派和丹东派,同人民群众的联盟和专政的社会基础遂告瓦解。1794年7月27日,平原派和丹东派余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政权转入新兴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热月党人手中。在热月党和督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坚持共和制度和革命的基本原则,反对王政复辟,几度平定保王党叛乱;另一方面限制人民的民主权利,解除工人武装,多次镇压人民起义,取消全面限价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政局长期不稳,前线军事形势恶化。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大资产阶级军事独裁,革命宣告结束。这次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斗争。关于法国革命的起讫观点不一,有1789—1794年、1789—1799年、1789—1804年、1789—1814(或1815)年几种说法。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法国近代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