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和〔咊、龢〕  ❶温和;和缓;谦和。如:和风细雨;和颜悦色。
  ❷和谐;协调。如:和睦;调和;和衷共济。《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
  ❸结束战争或争执。如:讲和;媾和。亦指比赛中不分胜负。如:和棋;和局。
  ❹古乐器名。《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又,变宫亦称和。“变宫”系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一个音级。七声为宫、商、角、变徵(徵的低半音)、徵、羽和变宫(宫的低半音)。
  ❺古代车上的铃铛。见“和鸾”。
  ❻古时军队的营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❼棺材两头的板。谢惠连《祭古冢文》:“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❽数学名词。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称为这些数的“和”。
  ❾带。如:和衣而卧。牛峤《菩萨蛮》词:“金凤小帘开,脸波和恨来。”
  ❿与。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⓫同。鲁迅《呐喊·自序》:“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⓬连。秦观《阮郎归》词:“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⓭指日本。如:和服;汉和词典。
  ⓮姓。五代有词人和凝
  另见hè,hú,huó,huò。
出处:语词卷 • H • hé • 和
和〔咊、龢〕  ❶跟着唱。如:一唱百和;随声附和。《诗·郑风·萚兮》:“倡予和女(汝)。”宋玉《对楚王问》:“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❷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如:奉和一首。
  另见hé,hú,huó,huò。
出处:语词卷 • H • hè • 和
和〔咊、龢〕  打麻将和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得胜。  另见hé,hè,huó,huò。
出处:语词卷 • H • hú • 和
huó  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揉弄,使有黏性。如:和面;和泥。  另见hé,hè,hú,huò。
出处:语词卷 • H • huó • 和
huò  ❶混和;使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如:和药;和稀泥。
  ❷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如: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
  另见hé,hè,hú,huó。
出处:语词卷 • H • huò • 和
  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美学史用语。指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国语·郑语》载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不同因素的统一,才能使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主张“和”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如清浊、小大、哀乐、刚柔、迟速“以相济也”。后世美学衍生出多重含义,如谓审美客体有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之和;谓社会人伦有人和、政和、民声之和、人伦之和;谓审美主体有心物之和、血气和平;谓文学艺术有中和、礼乐之和、文质之和、清浊刚柔之和等。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心理基础是心物感应,表现了中国古代以“和”为美,以达于和谐为艺术本性、特征、功能的传统的美学思想。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称为这些数的“和”。参见“加法”。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数  学 • 算 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