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区位论
释义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1826年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 von Thünen)在《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根据在德国北部经营农场的经验,提出农业生产分布取决于距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输费用和农产品纯收益的大小。并由此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结构的6个圈层(即“杜能圈”)。不仅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客观的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百余年来,有大量农业经济学家从自然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等方面发展、完善了农业区位理论,由杜能的静态、单因子、孤立化分析,发展为现代的动态、多因子、综合分析,力求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出处:世界地理卷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农业区位论  有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最早并具代表性的学说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首创。他根据在德国北部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提出农业生产分布决定于市场距离即运输费用大小的理论。假想一个与外界无联系的“孤立国”(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类型将因距城市中心远近而异,呈有规律的同心圆状分析,并论证其不同的经济效益。这一学说建立至今,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条件都有很大变化,许多学者发展、完善了农业区位理论,由屠能的静态、单因子、孤立化分析,发展为现代的动态、多因子、综合分析,力求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出处:经济卷 • 区域经济学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位理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7: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