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农业科学卷 • 农业总论 • 农业总类
词条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释义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经济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之一。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农业,有利于更好地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农民引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进行农业合作化。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政策是: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中国的农业合作化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接着发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中国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6.3%。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较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出处:农业科学卷 • 农业总论 • 农业总类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变革。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二重性质,决定了对农民不能剥夺,而必须通过合作社形式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苏联,根据列宁制定的合作社计划,领导农民胜利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农业合作化形式,先是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组织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农民逐步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村个体私有制为公有制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农村取得了巨大胜利。 出处:经济卷 • 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运动目标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农业,以有利于更好地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农民引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即主张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进行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的阶级政策是: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中国的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是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接着发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我国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6.3%。在这一过程中,尤其1955年夏季以后,夸大了农村两极分化的严重程度,急于消灭农民劳动者个体所有制,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妨碍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问题。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事件 • 运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