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Z • zǎi • 宰
词条 | 宰相 |
释义 | 宰相 宰相(zǎi xiànɡ) 官员。宰,主持;相,辅佐之意。辅佐皇帝、总揽政务的最高长官。历代所用官名与职权广狭程度,各不相同。参见“丞相”。 出处:语词卷 • Z • zǎi • 宰 宰相 ❶初为君王辅政大臣之泛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秦、汉以来成为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代不同。秦、西汉以丞相、相国当之,职高权重。武帝、昭帝之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号为外朝,仅奉诏命、执行政务之责。西汉后期改置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号丞相,三分相权。至东汉,三公备员而已,名义上仍为宰相,实际上权归尚书台。魏、晋、南北朝相国、丞相亦号宰相,多用以安置权臣,三公皆为名誉宰相。当时宰相无常官,皇帝所与商决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可行其职权称宰相。隋代以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仆射为真宰相。唐初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真丞相。太宗以后,渐以他官参知政事。玄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正式宰相职衔。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后改名太宰、少宰;后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真宰相。元代以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初,置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总揽六部,又置诸殿阁大学士。成祖以后大学士渐得参预政务;仁宗、宣宗以后,其职渐崇,号为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号首辅。清沿明制。雍正以后实际由军机大臣执行宰相职权。从制度上来说,自洪武十三年起,宰相制度已被废弃。 ❷吐蕃王朝仿唐制所置官职译名。 ❸官名。辽代北面官有北、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为长官。元代有内八府宰相,为近侍官员,掌诸王朝觐傧介事务。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