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词条 | 广济渠 |
释义 | 广济渠 广济渠 古水利工程名。(1) 唐以隋通济渠改名。详“通济渠”(973页)。(2)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的灌溉渠。起自今河南太行山麓济源市东北沁水出山口,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中修复。今济源市、沁阳市、温县境内犹有广济河,是其遗迹。(3) 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所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山东寿张(今河南阳谷东南)东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徐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广济渠 ❶见“通济渠”。 ❷中国古代灌溉渠道之一。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起自今河南太行山麓沁口古迹,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沿渠灌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州)、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元天历中(1328—1329)修复。今济源、沁阳、温县境内犹有广济河,是其遗迹。 ❸中国古代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运河之间。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开浚。先是正统(1436—1449)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今阳谷东南)东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徐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1488—1505)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工 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