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dch/16_1480409147_282/pic/jpeg/rId16.jpeg)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隋唐五代作家
词条 | 韩愈 |
释义 | 韩愈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 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登进士第。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参预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师说》中,则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 ![]()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隋唐五代作家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参预平定淮西之役。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调归后任国子祭酒,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或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学正统地位,以复兴儒道为己任;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要求发展学校,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培养德艺兼备的君子,必以六艺为学科,进行五常之教。在《师说》中,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强调学者必有师;概括师之任务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传仁义之道,授六艺经传,解其中之惑;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道”为择师标准;依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见解,倡导师生“相师”。《进学解》总结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告诫青年。爱惜人才,主张因材施教和因才使用,所到之处,无不以提携后进为务,从学者众,时称“韩门弟子”,著名者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于教育上颇多建树,地方官任内,崇文重教,兴复庠序;国子监任内,整顿学风,延聘师儒。著作甚丰,编成《昌黎先生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因先世居昌黎(今属河北),世称昌黎先生。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性习心理思想方面,认为性是与生俱生,情是接于物而生;把人性分为三等,上等的人生来就善,中等的人生来即善恶混,下等的人生来即恶。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在性与教的关系上,认为上品之性可教,中品之性可导,下品之性可制。(2) 关于学习,提出学习的前提是学知与从师;学习的过程分打基础、深造和大成;学习的态度是虚心;学习的方法是勤与思、博与专、学与创。(3) 在德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既少且精(道德观念)、行成于思、养气、特立独行、克服怠忌。主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参预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构建了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以“道统”说对抗佛教的“祖统”,并以自己为“道统”的继承人。后来宋明理学家均接受“道统”说,以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他从天道观出发,为尊君立论:“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认为君主颁布法令通过臣下进行统治,民众则从事生产,交纳租税以奉君,是千古不变的“道”。认为这样的统治秩序是圣人确立的,有它的权威性。强调君臣民应各守其职,各尽其分。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但反对当时王叔文集团的改革。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著有《昌黎先生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参预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师说》中,则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