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芬兰民俗学派
释义
芬兰民俗学派
芬兰民俗学派  亦称“历史地理学派”。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芬兰。创立者是语文学家兼民俗学家科隆父子(Julius Krohn,1835—1888和Kaarle Krohn,1863—1932),民间文艺学家阿尔尼(Antti Aarne,1867—1925)、安德松(Walter Anderson,1885—1962)也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实证论。主张民俗(主要是民间文艺作品)由一个中心点向外传播。每种民俗都有自己的历史,民俗学应着重研究民俗发生的时间、地点、起源、最早形式和民俗间的差异。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从一个风俗或作品现存的变体中选出一个作标准型,然后将其分解成更小的片断或主要构成成分,并列出每个片断在各个地区流行频度的百分比率表,画出地理分布图,求出作品在早期文献记载中的数值,以判定该作品各个最古老的片断,并从中得出某个作品的地理起点和传播的历史路线。该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成果AT分类法,至今在一些国家还有很多研究者在运用。
出处:民族卷 • 民俗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