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现代形式逻辑
词条 | 形式主义 |
释义 |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一种学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通常被认为是主要代表。他主张把数学严格形式化,构成许多形式体系,其中每个体系各自构成特有的逻辑和数学内容。希尔伯特和其学生阿克曼(Wilhelm Ackermann,1896—1962)等人制定了一套方案来证明形式系统的不矛盾性。这一证明论方案极大地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以后的形式主义者夸大了希尔伯特的思想,认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存在的,数学所研究的形式系统是没有内容的,数学只是一种纯粹的符号游戏,其唯一要求是在推理中不出现逻辑矛盾,从而把数学理论的真理性等同于其无矛盾性和可推导性。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现代形式逻辑 形式主义 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极端夸大事物的形式,抹煞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只图虚名,不讲实效,满足于做追求形式的表面文章。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形式主义 一种忽视作品思想内容,强调形式至上的文艺创作倾向和理论倾向。其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所要表现的内容,将形式绝对化、孤立化,以为艺术的价值只在于形式,艺术的历史就是形式发展的历史,甚至把文艺创作当作无意义的形式游戏,单纯追求抽象、奇特、怪诞的表现形式。唯美主义、构成主义、立方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与流派,都把形式主义作为其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组成部分。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艺 术 形式主义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一种学说。认为数学的真实性必须也只须建立在其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上,而这公理系统又只须形式地描述出不加定义的对象间所具有的关系。主要代表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数 学 • 数理逻辑 • 数学基础 形式主义 现代西方美学、文艺思潮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表现形式的唯美乃至怪诞。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属于形式主义的流派。这个术语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强调艺术品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形式,而不是叙述的内容,或与可视世界的关系;创作动机、历史背景、艺术家生平,更是次要的。这种只注意于颜色、笔触、形式、线条和构图的批评姿态是在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尤其是塞尚的绘画)的思考中形成的,首次将强调的重点放在作品的纯视觉方面。1890年,画家德尼在《新传统主义定义》一文中指出,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马、一个女裸体、一则故事之前,本质上是一个按一定秩序覆盖着各种颜色的平面。他强调绘画中发现的审美愉悦并非产生于它的题材。英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是弗赖伊和贝尔(Clive Bell,1881—1964)。1914年,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观念,指出形式本身能够传递感情。由此导致一种纯形式的抽象艺术。形式主义在现代艺术发展中的支配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等人所谓的“新批评”为代表,尤见于他们关于色域绘画和后涂绘抽象的著作。形式主义在巅峰时期,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形式主义 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倾向。指忽视作品思想内容,强调形式至上的创作倾向和理论倾向。又泛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一股活跃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单纯追求抽象、奇特、怪诞的表现形式,认为只有形式才是美的事实;形式即完成了的内容,也即艺术。提倡文学的本体研究。唯美主义、构成主义、立方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与流派,都把形式主义作为其创作理论与表现方法的组成部分。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形式主义 在文艺上,指一种忽视作品思想内容,强调形式至上的创作倾向和理论倾向。又泛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一股活跃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认为只有形式才是美的事实;形式即完成了的内容,也即艺术。提倡文学的本体研究。唯美主义、构成主义、立方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与流派,都把形式主义作为其创作理论与表现方法的组成部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