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伤害。《书·泰誓中》:“剥丧元良。”
❸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易·剥》:“象曰:山附于地,剥。”孔颖达疏:“山本高峻,今附于地,即是剥落之象。”参见“剥复”。
❹拟声。见“剥啄”。
❺(又音bāo)去掉皮壳;去掉外层。如:剥橘子;剥花生。《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亨(烹)。” 另见bó,pū。
出处:语词卷 • B • bō • 剥
词条 | 剥 |
释义 | 剥 剥(bō) ❶剥蚀脱落。《南史·褚炫传》:“风吹纸剥。” ❷伤害。《书·泰誓中》:“剥丧元良。” ❸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易·剥》:“象曰:山附于地,剥。”孔颖达疏:“山本高峻,今附于地,即是剥落之象。”参见“剥复”。 ❹拟声。见“剥啄”。 ❺(又音bāo)去掉皮壳;去掉外层。如:剥橘子;剥花生。《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亨(烹)。” 另见bó,pū。 出处:语词卷 • B • bō • 剥 剥(bó) 通“驳”。 ❶见“剥异”。 ❷转运;驳运。萧良榦《拙斋十议·优恤船户议》:“故为今计,若河道疏通,不用起剥,则粮运生民并受其福矣。” 另见bō,pū。 出处:语词卷 • B • bó • 剥 剥(pū) 通“扑”。击。《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另见bō,bó。 出处:语词卷 • P • pū • 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