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圣地、名山、寺院等 • 石窟寺
词条 | 莫高窟 |
释义 | 莫高窟 莫高窟 亦称“千佛洞”。中国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僧乐僔开始凿窟造像。历经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92窟,计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像3000余身。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从公元5—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1900年(一说1899年)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后,窟内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壁画和塑像也遭劫夺与破坏。1944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该窟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今属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圣地、名山、寺院等 • 石窟寺 莫高窟 亦称“千佛洞”。中国著名的石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其地原为莫高乡,故名。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僧乐僔开始在崖壁上凿窟造像。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代终止营造。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共492窟,计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像2400余身。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作品反映中国从5世纪到14世纪的社会生活和历代造型艺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其中大批文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壁画和塑像也遭劫夺与破坏。1944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该窟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今属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中国建筑历史 莫高窟 亦称“千佛洞”。中国著名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僧乐僔开始凿窟造像。历经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92窟,计有壁画4.5万余平方米,彩塑像3000余身。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从公元5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一说1899年,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后,窟内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壁画和塑像也遭劫夺与破坏。1944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该窟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今属敦煌研究院。 ![]() 出处:文物考古卷 • 考古 • 石窟寺与崖画 莫高窟 亦称“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各代兴建。洞窟面向东,高低错落分布,上下最多达5层,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有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像3000余身。融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连同近代发现藏经洞的5万多件文物,产生了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改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文化地理 • 名胜古迹、纪念地 • 甘肃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