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词条 | 御史中丞 |
释义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yù shǐ zhōnɡ chénɡ) 官名。亦称中执法。为御史大夫之佐。汉代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权威颇重,历代沿置。至明代御史台改都察院,都察院的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 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御史中丞 简称“中丞”、“中执法”。官名。西汉始置,为御史大夫副贰,秩千石。居宫中兰台,为宫掖近臣。掌监察执法,管图书秘籍、文书档案;外督诸监郡御史(武帝后为刺史),监察考核郡国行政。成帝时一度改名。东汉独立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出督军旅。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十六国皆置。隋代改置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唐高宗时置二人,为清要之选。后数度改名。中唐以后,权任甚重,亦用作外官所带宪衔,御史台日常事务由诸侍御史主持。宋代御史台长官,常以他官兼,元丰改制后,为正员职事官。辽、西夏、金、元为御史台次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设左、右,旋罢。清代作为各省巡抚兼右副都御史者之别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御史中丞 官名。秦汉时御史大夫主要属官,亦称御史中执法。其职掌殿中图籍秘书,内领侍御史,外督部刺史,以纠察百官。是协助御史大夫起监察作用的主要长官。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御史中丞出外代御史大夫位,成为掌监察的主要长官。东汉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主,号称宪台,与尚书令、司隶校尉合称“三独坐”,地位显尊,隶属少府,成为一独立的监察系统的主要长官。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为御史台台长,行监察之职。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副御史衔,巡抚亦称中丞。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御史中丞 官名。汉代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的威权颇重。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职。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副都御史衔,巡抚亦称中丞。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