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词条 | 御史台 |
释义 | 御史台 御史台(yù shǐ tái) 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时称御史台,亦称兰台。为国家的监察机关。历代沿袭。明改称都察院,自后御史台之名遂废。 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御史台 亦称“宪台”。官署名,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战国即有御史之官名。秦及汉初以御史大夫掌章奏与监察,为副丞相,其官署称御史府。国家的律令、郡国的计簿等档案多存于御史府。东汉光武帝改称御史台,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居殿中兰台,故又名兰台寺、宪台,与中台、谒者台合称“三台”,为东汉时期三大中枢机构。长官为御史中丞,掌秘籍。汉以后历代多沿置,在名称、职掌与组织、官员配置上有所变化,但一直为国家的监察机关。唐武则天曾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元代曾设行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都察院后遂废置。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档案 • 中国文书与档案史 • 档案机构与重要史事 御史台 官署名。古代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东汉始置,设于禁中兰台,别称“兰台”、“宪台”。职掌保管宫廷所藏图籍秘书、文书律令、档案,监察、弹劾百官,复查疑狱。长官为御史中丞。三国、两晋、南北朝沿置。隋初始由吏部选用,仍入直禁中,以御史大夫一员、治书侍御史二员为长贰。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御史入宿禁中,台中庶务皆由治书侍御史主持。唐代沿置,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高宗时改次官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主持台务,然具体事务实由侍御史掌管。后曾改宪台,左、右肃政台等。北宋以御史大夫为加官,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元丰改制,使名悉罢。辽、西夏、金均置。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置,得与中书省、枢密院同奏政事。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十五年改置都察院。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有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其属有御史中丞,为国家监察机关。东汉不设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监察长官。因中丞居殿中兰台,亦称兰台。唐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以御史大夫或中丞为台主。宋元沿置。明洪武年间,罢御史台,更置都察院,清沿置。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御史台 中国古代掌纠察弹劾,并有部分审判权的机关。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成帝时曾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不设御史大夫,御史均入兰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时称宪台,亦称御史台,为国家的监察机关。历代多沿置。唐代一度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明初一度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