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门下省
释义
门下省
门下省mén xià shěnɡ  官署名。东汉有侍中寺,始称门下省。原为皇帝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后权力渐大,唐宋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因时而异。以后废。
出处:语词卷 • M • mén • 门
门下省  官署名。魏、晋、南北朝门下诸省泛称。门下即黄门之下,其署设于宫禁,其官得出入宫禁,侍奉皇帝。东汉有门下三寺。三国魏、西晋门下设侍中省,置侍中,与散骑省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可驳奏。东晋时设西省,遂有“门下三省”之称。南朝时,其官上亲皇帝,下接百官,官显职重。时号侍中为“门下”、侍郎为“小门下”,或以宰相目之。北魏、北齐亦置。隋初废西省,以集书省并入门下省。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并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五省。门下省专掌侍从谏诤,审议政令。唐武德三年(620年),定制为受命于皇帝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与中书、尚书并号三省,共掌军国重政,设侍中二人为长官,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在政治堂共议国事,同为宰相。辽代为南面官署,已非中枢机构。北宋太宗后期,恢复封驳诏奏之制,以同知给事中主其事,未几又设门下封驳司,隶银台司。如有封驳事,则用门下省印。神宗元丰改制后,职掌受纳全国章奏案牍,并有驳正违失之责。虽设侍中为长官,阙而不授。南宋建炎时,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门下省  官署名。门下省长官侍中,秦汉已置,属少府,为加官,因入殿侍候天子,故称侍中。西汉后因亲近皇帝得到重用,常“在天子左右,备切近对,拾遗补阙”。东汉时侍中常出入殿中,参与朝政,始设侍中寺。晋独立发展为门下省,侍中常与中书共参机衡,中书出令,侍中审议,成为参与国政的枢密之臣。唐设三省制,门下省为政府最高审议机构。其职责是: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命法令,有封驳、奏请之权,还可审核各地向中央上书的奏折。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宋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审议之职。南宋乾道年间遂废。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