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性恶 |
释义 | 性恶 性恶 《荀子》篇名。讨论人性问题。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批判孟子性善说缺乏现实依据,是将人的先天禀赋(“性”)与后天人为结果(“伪”)相混淆,将礼义之类后天影响混同于先天本性。如果放任人的本能欲望而不加节制,必致争夺和暴力,所以性恶;而善是人为影响的结果。并以现实生活中有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有人“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加以证明。强调讨论人性先须明白“性伪之分”:性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伪是“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进而提出“化性起伪”的政治和教育主张,以“陶人埏埴而为器”、“工人斫木而成器”为例,说明其意义和过程。认为一方面仁义法正存在可知可能之理,另一方面人都具备可以知仁义法正的素质,故而“涂之人可以为禹”。表现了先秦平等的人性观与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肯定。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