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性恶说 |
释义 | 性恶说 性恶说 中国古代一种人性与教育作用的主张。为荀子首先提出。批评孟子的性善说得不到社会生活的验证,难以成立。主张讨论人性必须先明析“性伪之分”,即区别人的先天生性和后天社会影响。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即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生来就有的感性欲望是为“性”,礼义道德则为后天的“伪”;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又提出“性伪之合”,认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性伪合而天下治”(《礼论》)。据此提出“化性起伪”主张,即通过外界影响,从改变自然本性开始,而臻于道德境界。也认为人性平等,据以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理想。由此开创注重对人塑造的教育外铄说。以情欲为恶思想亦为后世一些学者所吸取,如汉唐“性善情恶”说,宋代理学家“气质之性”说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