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S • shì • 侍
词条 | 侍中 |
释义 | 侍中 侍中(shì zhōnɡ) 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初仅伺应杂事,因接近皇帝,地位渐形贵重。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梁陈相沿,常为实际宰相。北魏尤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但因官位特高,仅为大臣虚衔,加同平章事者始为宰相,与南北朝不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出处:语词卷 • S • shì • 侍 侍中 官名。(1)秦始置,原为丞相史,往来殿中奏事,故名。西汉为加官,加此即可入侍宫禁。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武帝以后常授重臣儒者,平议尚书奏事,为中朝要职。后出居宫外。东汉为正式职官,秩比二千石,职掌殿内门下众事,侍从左右、顾问应对,多授硕儒,以备咨询。或授外戚,则内干机密,出宣诰命。东汉后期与给事黄门侍郎组成侍中寺,管理宫内外众务。三国魏、西晋置为门下省长官,三品,秩千石,侍卫皇帝,平议尚书奏事。或加以宰相、尚书等高级官员,令其入宫议政。东晋,南朝梁、陈为门下省长官,官显职重,或以宰相目之。北朝常总典机密,权任尤重,时号“小宰相”。北周仅为加官。隋代改名纳言、侍内。唐代复置为门下省长官,员二人,正三品,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同为宰相。玄宗以降,不轻授人,而以门下侍郎主持省务。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不预政事。元丰改制后,复为门下省长官,未尝除授。南宋省。辽代设,多为加官。西夏为辅佐国主的亲信贵臣,亦掌军权。金亦为虚衔,后随省废。(2)辽代借用汉官名所置北面官,又译“世烛”。(3)明代建文帝时置于六部,分左、右。位在侍郎上,成祖即位后废。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侍中 官名。秦置,具有加官性质,因入殿侍候天子,故称侍中。汉沿置,属少府。它虽为卑贱之职,但因能接近皇帝而得到重用,汉武帝时设中朝(内朝)制,侍中为中朝重要官员。外戚卫青、霍去病、霍光等都以侍中进升,常代皇帝批阅章奏,顾问应对,参与机密,出宣诏命。魏晋时,侍中独立发展为门下省长官。成为参与国政的枢密之臣。唐设三省,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二人,正二品,为政府最高审议机构长官。宋沿置,掌辅佐皇帝议论大政,审察中外出纳之事,因秩高不常除授,以他官兼领。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之职。南宋乾道年间遂废。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