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词条 | 鲁迅艺术学院 |
释义 | 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 亦称“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艺术干部的学校。193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和艾思奇、周扬等在延安发起成立。吴玉章、周扬先后任院长。宗旨在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研究正确艺术理论,整理中国文化遗产,建立中国的新艺术。最初规定学习时间为九个月,先入校学习三个月,赴各根据地实习三个月,回校理论提高再三个月。初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后增设文学系。课程分必修、专修、选修三种。必修课为社会主义、辩证法、中国问题、中国文艺运动、苏联文艺、艺术论等;专修课即为专业课;选修课为外语等。1939年初学校改设三部:普通部,训练一般艺术干部;专修部,训练专门艺术人才;研究部,开展专题研究及准备教学。另有艺术指导科,指导各地剧团。学员常赴农村、部队创作、演出。1943年4月归入延安大学,为其下独立学院。曾在苏北、晋绥、山东设分院。1945年11月迁东北,改名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后以其美术系和音乐系为基础,分别成立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鲁迅艺术学院 抗战时期成立的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学校。全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成立于延安。先后由沙可夫、赵毅敏、吴玉章、周扬主持领导工作。设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并设有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抗战期间,苏北也设有鲁迅艺术学院。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迁往东北,成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话 剧 • 演出团体、组织 鲁迅艺术学院 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学校。1938年4月10日成立于延安。先后由沙可夫、赵毅敏、吴玉章、周扬担任领导工作。设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并设有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教员有吕骥、张庚、何其芳、冼星海等。学院经常举办晚会、音乐会、画展等,创作了以歌剧《白毛女》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抗日战争期间,在苏北抗日根据地设有鲁迅艺术学院分院。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迁往东北,成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社团、组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