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图书馆建筑
释义 tushuguan jianzhu
图书馆建筑(卷名: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library building
  为图书馆搜集、整理、保藏、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而专门设计的公共建筑。
  沿革  古代埃及的图书馆通常设在神庙或皇宫里,是神庙或皇宫建筑的一部分。公元前2 世纪的帕加马图书馆由柱廊与神庙大殿相连。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图书馆建筑,是以石料为主材料,内部空间中央一般由石柱支撑起的纪念大厅为主体,顶部采光,周围有柱廊,大厅四周、壁龛和柱廊装饰有雕塑、壁画、人物肖像等,高大的书橱、书架贴墙而立;图书馆还注意防潮,以便纸草文献的保存。欧洲中世纪时期,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独立的图书馆建筑基本消失,仅在寺院和教堂中设有图书室,矮书架垂直排列于条形空间的两侧,中间为通道,书架之间设教堂式长凳。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藏、阅仍在同一空间,皇家图书馆建筑设计力求雄伟和有纪念性,大学图书馆则讲究实用,一般中间为通道,两侧为藏书。19世纪中期,图书馆开始采用闭架管理,建筑按功能划分为藏书、阅览、书籍加工3部分空间,出现了有多层书库的中央大厅式图书馆,如1852年建成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 (见彩图)。1854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扩建时,将书库、阅览室、书籍加工3个空间完全分开,以出纳台联系书库和阅览室,创建了影响一个世纪之久的藏、借、 阅三段式空间布局形制。这种形式以后逐渐形成固定功能建筑模式,以1911年建成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为代表。这种模式除采用混合结构外,一般以独立结构的多层书库为中心,阅览、文献整理加工和管理空间分布于四周,并多采取由条状空间组合成天井的形状,以充分采集自然光和利用自然通风。


  20世纪初,开架式文献管理方式得到提倡。1933年美国巴尔的摩市伊诺克·普拉特自由图书馆首开开敞式平面设计的先例。之后,美国建筑师A.S.麦克唐纳根据读者接近藏书的设想,提出模数式建筑设计思想,并于1955年成功地应用于伊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建造,被视为图书馆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此后,模数式图书馆的建筑模式在欧美逐渐普及并基本取代了固定功能模式。
  中国殷商时期专门用以存放甲骨文献的窑穴,被认为是中国图书馆、档案馆的萌芽。两汉时专门收藏典籍的皇家藏书楼(如东观、石渠阁)的建筑已初具规模。其后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有隋代的观文殿、唐代的崇文馆、宋代的集贤馆、元代的艺林库、清代的文渊阁等等。宋代以后,私人藏书楼建造日盛,如明代范钦的天一阁、清代钱谦益的绛云楼、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等。由于中国古代藏书楼以藏为主,仅供少数人使用,实行封闭式管理,其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结构,青砖砌墙,青瓦或琉璃瓦盖项,多为2层或3层,并注重防火、防潮和防蛀。有些藏书楼建筑力求均衡对称,有的组合为庭院式建筑群,院中开凿水池以防火,并种植花草树木,环境清幽。皇家藏书楼除实用外,多数较为富丽堂皇。


  20世纪初,西方固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传入中国。由于图书馆功能由以文献收藏为主转变为文献保存、传播和利用并举,因而建筑内部空间相应形成了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4类空间,藏、借、阅三段式组合布局形制。建筑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内部空间有很多不可移动的承重墙,形成各功能空间位置及面积的固定,如1916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图书馆、1931年建成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北京图书馆分馆,在北京文津街,(见彩图)等。到了70年代,现代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普遍应用,内部空间中的隔墙虽不承重,但也不易移动,仍未脱离固定功能模式。由于独立的和设在阅览室中的辅助书库已经普及,形成了局部的藏阅合一空间;同时注重与基本书库和阅览室的组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三者组合成单元体,形成以闭架为主,辅以局部全开架或半开架的管理方式。80年代,一些图书馆吸收国外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优点,书库趋于开放,层高、柱网和载荷趋于统一,如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等。一些中小型馆甚至取消了在建筑结构上独立的基本书库,将书库空间按照阅览室的空间要求设计建造,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建筑已有残疾人轮椅坡道及专用厕所,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见彩图)。这些都表明,图书馆建筑设计已力求提高内部空间格局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扩展性,并呈现发展藏阅合一空间的趋势。
 


  组成  完备的图书馆建筑一般可划分为书库 (或文献资料库) 、读者服务区、文献整理加工及管理区、公共活动区和辅助空间等几个部分。书库一般包括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善本及各种非书资料库等。在国家图书馆、版本图书馆或贮存图书馆,书库占重要地位,一般为大型集中式书库。书库在建筑上要求考虑文献和书架重量及各种文献保护措施如温度、湿度、通风、采光、防火、防盗、防尘、防蛀、防有害气体等。读者服务区一般包括阅览室、借书处(或出纳台)、目录室(厅)、参考咨询室等。阅览室要求采光充足、均匀、空间开敞、色调明快,宁静少噪声等。借书处和目录室多与书库相连(见开架借阅制)。文献整理加工及管理区主要是图书馆员开展文献采购、分类、编目等业务工作以及图书馆行政管理的区域。公共活动区主要为休息室(厅)、电话间、吸烟室、售品部、读者餐厅等。一些大型图书馆往往还建有展览厅或报告厅等。辅助空间包括文献传送装置、楼梯和电梯、通道、厕所及盥洗间等。
     


  设计依据与原则  不同类型图书馆建筑的功能空间组成不尽相同,但在设计依据、原则、选址、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空间环境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图书馆的功能要求,包括:①读者和馆员的人体尺度,及生理、心理要求;藏书和设备的尺度。②读者、馆员、藏书和设备的数量、重量及其增长率。③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规律。④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⑤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其他如层高、柱网和荷载、投资额、可占地面积、馆址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及周围建筑环境等亦属不可缺少的参照因素。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原则可概括为:①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扩展性。②各功能空间之间要有有机联系。③读者直接接触藏书。④内部空间环境舒适。⑤建筑整体与各局部空间要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设备,如防震、防火、防潮、防蛀和防空气污染等。⑥应充分考虑各种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设计的经济原则不仅包括经济使用投资,还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效益和尽可能减少维持费用。至于设计的美观原则,应服从经济和功能要求的限度。
  图书馆一般应建在交通方便,环境宁静、优美,并有扩展余地的地方。同时要求地质条件好,以承受文献、设备和读者的重量,以及防止地下水的侵袭等。
  参考书目
 鲍家声主编:《图书馆建筑》,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6。
 单行主编:《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东北工学院出版社,沈阳,199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