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农业概况
释义 Zhongguo nongye gɑikuɑng
中国农业概况(卷名:经济学)
survey of the agriculture in China
  中国农业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古代和近代的农业  中国农业大约出现于一万年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之一。大约在中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中国开始从采集经济和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农业逐步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按生产力性质和状况划分,从农业产生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为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交替时期(大体是从夏到春秋战国期间)起延续两千年的农业为古代农业,习惯上亦称传统农业。按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大体是:夏代以前为氏族公社农业,夏、商、西周时期为奴隶制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农业向封建主义农业过渡,秦统一中国到清鸦片战争(1840)为封建主义农业,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时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
  发展和成就  古代农业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盛时期。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农业已达到一定水平,并开始趋向于不同方向发展,形成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和长江流域的水田农业,以及西北部、北部和边远地区的畜牧业。在以后的农业发展中,尤其是从原始农业进入古代农业以后,有一系列发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技术,形成了适应于各地的精耕细作的制度,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栽培植物方面,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栽培的约1200种植物中约有 200种直接发源于中国,有的(如稻)在三千多年前即传往国外(朝鲜、越南)。在农具方面,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使用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大进步;战国时已出现铁犁,是农具史上的重大革新;汉代已广泛使用犁壁。汉代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和唐代完善的曲辕铁壁犁18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犁的发展和农业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水利建设方面,战国时已能修大型水利工程,当时修建的芍坡大型坡塘可灌田万顷;四川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唐代修建大中水利工程1172处,明清时分别修建2250处和3200处以上。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学会人工施肥,到宋、元时肥料种类已增加到60余种,并开始使用无机肥(石灰),到明、清时又增加到约 140种,并发明用动物有机体与砒硫等无机物配制而成的高浓度速效混合肥。在养地用地方面,从战国时的“杀草”肥田,经过西汉的“养草”肥田,到西晋时“种草”(绿肥)肥田,在中国开辟了一条生物养地的道路。从西周以前的生荒农作制,经春秋时的熟荒农作制,到战国时的连作制,把耕地利用率提高到100%;以后进一步发展到复种轮作制,其中有一年二熟制,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最高达300%,被称为世界最惊人的变革之一。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水平,春秋战国时亩产一般已达130多斤;清代许多地区亩产均可达280斤,最高达700~800斤。
  中国的畜牧业也起源很早。至迟七千年前已饲养猪、羊,五六千年前已饲养牛,五千年前已饲养马,四千年前已饲养鸡。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马牛羊犬豕等牲畜的名称,当时已开始采用放畜和栏养相结合的饲养方法,并发明了马的阉割术。春秋战国时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猪、牛、羊、鸡是肉用家畜,牛、马是军事、交通、农耕的重要役畜。这一时期相畜术和兽医也发展起来,秦时又进一步发展。西汉时大力提倡养马,到唐代更为兴盛,史称“唐马最盛时期”;当时中国的猪已输往大秦(罗马),并出现了对耕牛技术的研究。18世纪初和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猪先后输往英国和美国,作为改良当地猪种的种猪。
  局限性  古代农业是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主要表现是:以直接经验和手工畜力农具为基础,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经济难以推动农业更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在奴隶制农业和封建主义农业中,剥削阶级与农业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农业停滞、倒退,甚至遭受严重破坏。
  社会主义农业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1952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以后,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于1956年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形式。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大规模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以后经过多次调整,1962年起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1978年以后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普遍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原来由生产队统一经营的形式,改变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形式;改变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各自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改变政社合一制度,实行政社分设。在进行上述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的多种形式,以及多种多样的经济联合体。主要有:①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组织;②跨地区的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③以原公社一级经济为基础形成的经济联合组织或协调组织。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另一种形式。1947年,东北解放区筹建第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国营农场。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是中国国营农场大发展时期。国营农场原实行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1978年以后管理体制经过改革,按照生产的不同需要,分别实行职工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一经营制。此外,还有农民自营经济和其他处于过渡状态的经济。农业中的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对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据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资料表明:①气候资源。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全国各地区变化于每平方厘米 80~230卡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变化在1200~3300小时,总趋势是由南向北增多。热量除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外,积温均在2000℃以上。全国年平均降雨量 630毫米,受季候风影响,雨量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长,但降水不稳定。②土地资源。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5。据不完全统计或粗略估算,按地势划分,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按利用情况划分,耕地占10.4%,林地占26.8%,草原占33.2%,其他占29.6%。耕地方面,统计表载面积14.9亿亩(据一些地方典型调查,实际数高于统计表数20%左右),其中质量较好和一般的占2/3。森林中用材林占80.3%,防护林占6.6%,经济林占7.1%,薪炭林占2.7%,竹林占2.7%,特种用途林占0.6%。③水资源。流域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河川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约 26000亿立方米,地下水概算年70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6.77亿千瓦。地热资源、热水点2500处以上。④生物资源。植物方面,种子植物约3万种,乔木约2000多种,竹类200多种。动物方面,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约占世界种数的10%,其中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兽类414种,鸟类1166种,鱼类2000余种。
  农业生产结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农业生产结构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自给、半自给的需要和自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从整个农业看,是种植业比重很大,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比重很小。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很大,其他作物比重很小。从生产单位看,占农业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区生产单位,一般以自给、半自给的粮食生产为主,种菜、养猪为副;经济作物区的许多生产单位,为解决自己消费需要,粮食生产也占有相当比重。牧区和渔区的生产单位大多从事单一的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林、牧、渔、副四个部分上升;在种植业的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所占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比重上升。农业生产单位中出现了一批专门或主要从事农产品商品生产的专业户;经济作物区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增多,自给性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


  农业地区分布  建国前,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了不发达的地区分工。当时已形成的农产品集中产区不多,在全国的分布很不平衡,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建国以后,农业地区分工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分布的状况大体是:
  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农区。其中已形成的商品粮集中产区有九大片,即:江浙的太湖平原、苏皖的江淮平原、湘鄂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以及东北的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正在扩建中的商品粮集中产区有淮北平原、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此外,还有分布于各省的已形成的中小片商品粮基地。
  棉花生产的主要集中产区有:①黄河流域棉区。是最大、最早形成的棉区,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平原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黄淮平原棉区(苏皖的淮河以北、豫东、鲁南)、汾渭平原棉区(晋南盆地、关中平原、豫西地区)。②长江流域棉区。是第二大棉区,主要包括长江下游滨海沿江棉区(江苏徐淮以外地区、上海和浙江的棉区)、江汉平原棉区(湖北的荆州、孝感、黄岗、宜昌等地的产棉县)、四川盆地棉区(主要在沱江、涪江沿岸)。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棉田面积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九十左右。此外,还有西北内陆棉区、辽河流域棉区、华南棉区等。
 


  油料作物生产分布较广。其中,花生生产主要分布于山东、广东、河北、河南、广西、安徽、辽宁、四川、江苏、福建等10省、自治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约占全国90%。集中产区有:①以山东半岛为中心的渤海周围丘陵及沿江丘陵沙土带,花生面积约占全国1/5,产量占1/2左右。②以粤西为中心的广东、广西、福建丘陵及沿海地区。油菜籽主要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南、浙江、河南、江西、贵州、湖北、江苏 9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3/4。
  在糖料作物中,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 6省、自治区。除台湾省外,5省、自治区的产量约占全国的90%,其中广东约占45%。甜菜生产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产量约占全国的88%。
  林业生产分布不均。主要有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按省划分,黑龙江、吉林、内蒙东北部,以及四川、云南、西藏东部为主要分布地区,其土地面积占全国1/5,森林蓄积量占全国3/4。
  畜牧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农区。农区的牲畜约占全国牲畜总数的80%,提供的肉类约占全国总量的90%;禽、奶、蛋也居主要地位。畜类以饲猪为主,其次为牛,再次为马、驴、骡、羊;禽类以养鸡最多。牧区是草原畜牧业的主要地区,是牛、马、羊的集中产区,但在全国的比重不大。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在当地是主要生产部门之一,但在全国的比重很小。
  渔业生产大部分集中在近海海域。海洋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品总量70%。海洋水产品产量中,东海海区约占一半,南海、黄海、渤海 3海分别约占20%、18%和10%,其他不足 2%。淡水渔业总产量中,广东、江苏、湖南、湖北4省约占58%,江西、安徽、浙江、四川4省约占22%。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同时,发展了现代农业的因素。农业生产工具和农用能源中,以使用汽油、煤油、电等现代化能源为动力的农业机械迅速增长。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马力从 25万马力增加到28433万马力;农村小型水电站发电能力由 0.8万千瓦增加到380.2万千瓦;机耕面积从 13.6万公顷增加到3444.2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从1.6%增加到55.9%;化学肥料施用量从 7.8万吨增加到1775.8万吨。灌溉面积从1995.9万公顷增加到4403.6万公顷。农业教育有明显进展,1985年有高等农林院校72所,中等农林学校417所。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也增加很多,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指导的农业技术得到发展,在有的领域(如水稻杂交)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改变了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产量有很大增长。198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从11318万吨增加到37911万吨,棉花总产量从44.4万吨增加到414.7万吨,油料从256.4万吨增加到1578.4万吨。猪、牛、羊肉产量从 220万吨增加到1760.7万吨;大牲畜从6002万头增加到11382万头。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100多年来造成的落后状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还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和手工畜力农具,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粮食、油料、肉、蛋、奶、水产品等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78年起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业发展的任务是: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在不断完善农业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畜力农具基础上的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从事大规模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农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