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三辙
释义 shisɑnzhe
十三辙(卷名:语言 文字)
  中国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用的13个韵部。“辙”也叫“辙口”,就是“韵”。“合辙”就是“押韵”,这是用顺辙行车做比喻的通俗说法。
  “十三辙”的名称是:①中东,②江阳,③一七,④灰堆,⑤油求,⑥梭坡,⑦人辰,⑧言前,⑨发花,⑩乜斜,(11)怀来,(12)姑苏,(13)遥条。此外还有两道用儿化音节构成的“小辙儿”:“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由于十三辙是戏剧、曲艺工作者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在书面记载上颇有分歧,如“梭坡”也作“索拨”、“油求”也作“由求”、“遥条”也作“幺条”、“乜斜”也作“迭雪”等。至于排列顺序,上面所列是常见的一种,口头流传,多有参差。
  十三辙只有13个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但“有目无书”。魏建功《说辙儿》(《国语周刊》103~104期)文中说:“究竟十三道辙是否有目无书?在北平的确没有书。求之于方音中,有些地方是有这种书的。”他举了徐州的《十三韵》,书面题名是《考字奇本》;山东的《增补十五音》,比十三辙多“支、虞”两目;湖北的《字音会集》,分14音,比十三辙多一“诗”目。山东属北方,徐州介南北之间,看来代表北音的十三辙并非全无书本,只是流行不广,以旧京兆(顺天府)为中心,这些书都不算数罢了。1937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印行了《北平音系十三辙》(张洵如编著,魏建功参校),把按北京音系排列的一部字汇嵌入十三辙的体系之中,这是十三辙有目又有书的开始。1942年在重庆出版、1950年在北京校订印行、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版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罗常培著),其下卷称《十三辙字汇》,把100种北京俗曲里所有押韵的字按十三辙列出来,每字归辙,都有例证。这是第一部专为十三辙编写的字书。不过这些俗曲有从吴方言流入的,如《茉莉花》。
  明清以来,官话方言区的地方戏,凡属皮黄系统、梆子系统的各剧种,都用十三辙。十三辙的被重视开始于清代中叶昆剧日益衰微、地方戏花部乱弹兴盛之际。其后皮黄戏来北京,发展为京剧,逐渐兴盛。京剧在字的唱念上虽因袭中州韵、湖广音,唱词押韵却自称用十三辙。十三辙在京剧中就取得标准曲韵的资格而沿用至今。十三辙在北方曲艺(如京韵大鼓)中也多被采用。此外各地方剧都自称尊奉十三辙,但实际上辙数有的不止十三。以越剧为例,实际用了16韵乃至更多的韵。至于辙的内容,即每辙所代表的语音,更多歧异。
  《中原音韵》、《五方元音》等书对明清口头演唱的戏曲、曲艺影响如何,目前不能肯定。有人用《中原音韵》作招牌,可是不完全遵用。多年来,戏曲工作者使活语言与十三辙相结合,不依傍任何传统韵书,自然合辙;不按辙口列字写书,仍不妨碍它的使用。
  “十三辙”有目无书,因此哪些字归哪辙,不易查考。但从京剧或曲艺的用韵,还能看出一些字所属的辙口。如“通中动重”(《打鼓骂曹》)属中东辙,“祥羊藏殃”(《捉放曹》)属江阳辙,“溪依洗离”(《烧棉山》)属一七辙,“泪悲对随”(《逍遥津》)属灰堆辙,“首头候由”(《打渔杀家》)属油求辙,“祸泼坐说”(《三娘教子》) 属梭坡辙,“深林恨分”(《雪杯园》)属人辰辙,“偏缘先然”(《凤还巢》)属言前辙,“马麻大咱”(《秦琼卖马》)属发花辙,“切业阙歇”(《贺后骂殿》)属乜斜辙,“来奈胎衰”(《天雷报》)属怀来辙,“路湖诉途”(《落马湖》)属姑苏辙,“道瞧高豹”(《南阳关》)属遥条辙。
  以上所举都是京剧所用语音符合北京音的例子。但另外有所谓“上口字”,则不取北京音,如“请”字与“人、分”押韵(《空城计》)、“界”字与“怀、宰”押韵(《武家坡》)等等,这是由于京剧源出于皮黄而以湖广音唱念的缘故。如把京剧和梆子相比较,庚青韵在梆子系统并入中东,京剧则并入人辰,那就是两者分别受西北方言和长江流域方言的影响。现代京剧改革以来,“上口字”逐渐被废弃而改用纯粹的京音唱京剧,皮黄的“十三辙”将向北京音系的十三辙转化。
  在十三辙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反映了哪些语音情况,要通过戏文、鼓词等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作统计与分析。这将有助于一定时间和地区语音演变的考察。十三辙不仅曾为戏曲等押韵服务而有所贡献,也给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分有用的参考资料。
  十三辙是否要继续使用下去,这首先须把十三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十八韵”做个比较。列出对照表如下。


  从表中看到:中东辙包括了“庚”、“东”,梭坡辙包括了“波”、"歌",一七辙竟包括了4个韵“支、儿、鱼、齐”。语音分析和诗歌押韵是两回事,不必成为一对一的关系。审音要细,押韵可宽。因为有的辙字太少,合韵是免不了的。
  十三辙这一押韵系统还附有两道小辙儿:
  ①小言前儿 是儿化以后,“言前”和“发花”、“怀来”等辙合并成的一个小辙儿。例如:在一般市民的发音里,“街”儿化以后也入这一辙。


  ②小人辰儿是儿化以后, "人辰" 和“一七”、“乜斜”、“灰堆”、“姑苏”、“梭坡”等辙合并成的一个小辙儿。例如:


  (“儿”做韵脚,当然也入小人辰儿)小辙儿在戏剧唱词中很少见,曲艺和民歌中出现较多。因为这里纯用北方话。两道小辙儿的妙用在于把本来不同的辙合为一辙,无论说或唱,都觉得带有俏皮味;而且扩大了辙口,更便于合辙押韵。大辙十三而主要的小辙儿是两道,也就因为这两道小辙儿收的词比较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