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叉神经痛
释义 sancha shenjingtong
三叉神经痛(卷名:现代医学)
trigeminal neuralgia
  面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出现的短暂发作性疼痛。多发病于中年以上,40岁以上占70~80%,而70岁以上又逐渐减少。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两者之比为 3:2。多为一侧性,双侧受罹者在 5%以下。以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受侵犯者最常见,其次为第三支(下颌支),第二、三支同时患病者亦常见。只侵犯第一支(眼支)者仅2~5%。三支同时受侵者少见,约为15%。双侧三叉神经痛多为两侧交替疼痛,两侧同时发作罕见。
  解剖基础  见神经系统。
  病因  既住把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二类。所谓原发性即病因未明者,随着显微外科的应用,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了新认识。现知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为主要病因(约占80%以上),这包括小动脉、小静脉或小动脉瘤压迫。此外局部硬脑膜增生可以刺激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动脉硬化使三叉神经供血减少;局部蛛网膜粘连可刺激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出颅经过的骨孔变窄亦可压迫神经,这些均为可能的病因。来自鼻窦、牙龈的感染也可能使三叉神经产生反应而致痛。少数病人仍找不到病因。
  电子显微镜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半月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根有退行性变及髓鞘脱失,轴突裸露产生“短路“效应,使非痛性刺激由“短路”进入痛觉纤维产生疼痛。
  临床表现  症状是在受侵分支范围内的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沿该支分布区放射,呈烧灼性,针刺或撕裂样痛,每次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可频繁发作。面部肌肉因疼痛而呈痉挛状,因此本病曾称为痛性抽搐。同时有植物神经刺激症状:局部皮肤潮红,流泪,鼻涕及唾液分泌增加。
  第一支(眼神经)受侵部位在眼周围、眼球深部及前额。压痛点在眶上切迹。第二支(上颌神经)疼痛的范围包括上颌、颊部、上唇、上牙列及硬腭。压痛点在眶下孔。第三支的范围包括下颌、下牙列、下唇、舌及口腔粘膜。压痛点在颏孔。三叉神经痛于数周或数月后缓解,持续数月或数年。随年龄增加缓解期有变短的倾向。
  约半数有异常敏感点,称“板机点”。多位于面部某一小范围内,如鼻翼旁、上唇、牙龈、眉弓等。说话、洗脸、吃饭、漱口、刷牙或轻触板机点可诱发疼痛。这使病人难以进食,不能洗脸,拒绝刷牙,以致蓬首垢面,精神萎顿,面容消瘦。疼痛虽严重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应与偏头痛、舌咽神经痛、牙齿或鼻窦病变的疼痛鉴别。
  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可找到明确的病因,如三叉神经附近的肿瘤、三叉神经局部炎症等。体检可发现三叉神经分布区有感觉障碍。若第三支的运动纤维受侵犯,即出现咀嚼肌力弱萎缩。可合并其他颅神经症状体征。
  治疗  一般止痛药无效。酰胺咪嗪(卡马西平、痛惊宁)有显著疗效,70~80%病人用药后可在24小时内缓解疼痛。此外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及大量维生素B12亦有效。针灸亦有一定疗效。
  服药无效者可用神经阻滞疗法,将纯酒精或蒸馏水注射到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或周缘支,可使疼痛缓解,一般维持3月至2年。缺点是易复发以及造成三叉神经分布区麻木或感觉丧失。亦用经皮射频热凝术破坏三叉神经周缘支,亦可用绝缘穿刺针经卵圆孔热凝半月神经节,近期止痛效果可达90~100%,但复发率高达20%,而且若穿刺位置不当可以损伤附近颅神经或血管。
  对较年青的病人可行手术治疗,这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目前多提倡显微外科手术做血管减压术,长期随访有效率可达80~9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