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卫星城镇
释义 weixing chengzhen
卫星城镇(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起源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作用和趋向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一般认为,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各国在卫星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趋向是: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