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协作
释义 xiezuo
协作(卷名:经济学)
cooperation
  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一起协同劳动。
  简单协作  协作的初级形式,是在没有分工的条件下,许多劳动者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如在农业中协力挖渠、插秧。一般来说,简单协作同单个人的劳动相比,虽然在生产技术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种结合劳动摆脱了个人的局限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①同单个人的力量的机械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其效果是单个人根本无法达到的。如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②消除了劳动者个人在体力、技巧上的重大差异,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平均的劳动生产力,因此,使他们的产品在产量、质量和劳动消耗等方面都占据优势;而且,在协作劳动中还可以激发劳动者的进取精神,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③可以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同时投入大量的劳动,使许多劳动者一起工作。这对于兴建大的工程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协作也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投入密集的劳动。如建筑业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众多的劳动者实行立体交叉作业,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④在某些突击劳动中,效果尤为显著。如在短期内抢收成熟的农作物。⑤可以节省生产资料,共同使用某些生产工具、厂房、仓库等等,从而降低生产费用。总之,简单协作使劳动者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胜于个人生产力的集体生产力。凡是未实行分工和未采用机器的部门,或分工和机器不大起作用的作业,这种简单协作仍然是重要的、基本的劳动形式。
  复杂协作  协作的发展形式,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协同劳动。有无分工是区别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的标志。在复杂协作的生产机构中,不是由一个劳动者独立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而是把制造产品的各种操作分解开来,分别由一些人去做,每人只负责一种操作。每一件产品都不是哪一个劳动者制造的,而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制造的社会产品。而且,每个劳动者只是这个生产机构的一个器官。复杂协作的优越性在于:使劳动专业化、工具专门化;推动了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复杂协作也是不断发展的,它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①以手工技术和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例如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虽然生产方式尚未发生变革,但是由于实行工场内的分工,使劳动专业化、工具专门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也为向机器大生产过渡准备了条件。②以机器技术和高度专业化为基础的协作。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在广泛的产品专业化、零件专业化以及工艺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复杂协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产品质量。当前,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和“经济一体化”一类国际经济机构纷纷出现,固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垄断资本家提供了更多的利润,但也标志着国际协作关系的新的进展,必将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迅速有效地实现多种形式的协作,并使协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协作与生产关系  不同时代的协作与不同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后果。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采取简单协作的形式。那时的协作是以生产资料共有和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是适合当时生产力要求的唯一的劳动形式;它也反映了公社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古代、中世纪及近代殖民地都有过大规模的协作,它创造了如万里长城、大运河、金字塔、宏伟的宫殿和教堂等等伟大工程。这种协作是以直接的统治关系(奴隶制或农奴制)为基础的,反映了阶级对抗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都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这种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的生产力。“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2页)。社会主义社会废除了剥削制度,协作表现平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垄断,可以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有计划地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协作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参考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1、12、13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