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三彩
释义 Tɑngsɑncɑi
唐三彩(卷名:美术)
  中国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它是唐代陶瓷工艺在对多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在铅釉陶中加进铁、铜、钴、锰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而烧制出的集黄、赭、绿、白、蓝等色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于一器,甚至也有五色的低温釉陶,即唐三彩。所谓三彩,乃含多彩之意。唐三彩一般由黄、绿、白3种色釉组成,蓝色则出现较晚。唐三彩各种不同釉色的显现,在呈色配方上,掺入适量的氧化铜就能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两色,而蓝色则是加入氧化钴所致。钴金属作为着色剂,是唐三彩烧制匠师们的一大贡献,用它来装饰器物,不仅丰富了唐三彩的色釉品种,更为重要的是对后来的青花瓷器所用的彩料,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唐三彩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这是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在烧制时呈色金属熔于铅釉中随其任意流淌,加之施釉用量的不同,而有浓淡及流淌长短等不同现象。因此,即使是一种色釉,因那些流动的釉汁如蜡泪,似凝脂,也能取得自然变化的奇妙效果。而用两种以上呈色金属涂敷,使其互相浸润,更是参差错杂,缭绕变幻,形成斑驳离奇的独特装饰。唐三彩正是釉色的交错融会,在相互辉映中显示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此外,唐三彩中仿效染缬的装饰效果,在当时的陶瓷装饰中亦别有一番清新的意趣。如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的一件唐三彩罐,就吸取了染缬技法,罐上的图案以方格纹组成,格内缀以白色花纹,釉色以温润的黄釉为主,与蓝、白两色合流成三彩,纹饰的涂染灵活自如,具有淋漓洒脱的风貌。
         


  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类有壶、罐、瓶、尊、碗、盘、杯、钵、枕及文房用具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种类型。器皿的形体圆润、饱满,与当时的瓷器形成统一的风格,造型上体现了唐代艺术丰满、健硕的时代特征。俑类又分为人物和动物两种。前者有文官武士、男女侍从、胡人、贵妇、乐舞人像等,涉及广泛的社会阶层。人物造型精练概括,能刻画出不同民族、阶层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会本质。后者以马和骆驼最出色,比例准确,结构分明,形体转折起伏,完全符合解剖规律。三彩马的形象非常丰富,或静立,或正欲跃起,无不神完气足。骆驼是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骆驼俑的高大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特别是所驮载的丝绸、火腿等内地特产的细部塑造,充分反映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真实情景。
  唐三彩的烧制始于初唐,至盛唐因厚葬之风盛行,贵族达官为夸耀其财富和追求奢侈的排场,在丧葬中专门用唐三彩来装点死者,西安、洛阳等地的唐墓中往往一墓出土的唐三彩多达百余件以上。社会风尚所趋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发展,产量也因之激增。安史之乱后,随着唐代国力的衰退,唐三彩的烧制也逐渐走向衰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