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陆架
释义 dalujia
大陆架(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continental shelf
  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简称陆架,也称大陆浅滩、陆棚。其范围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止(见图)。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20~550米之间,平均约130米。也曾有人将200米等深线当作陆架的下限(特别是陆架坡折不明显的地区)。陆架平均坡度0°07′,平均宽度75公里,总面积271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5.3%,约占海洋总面积7.5%。


  陆架可分为邻近海岸的内陆架,和远离海岸的外陆架,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有时可按陆架中间水深的等深线来划分,也有按沉积物性质划分的。通常,内陆架的坡度稍大于外陆架。
  大多数岛屿也被类似的平缓浅海区所环绕,一般宽度较小,称为岛架。
  分布  几乎所有大陆岸外均有陆架发育,但各地陆架的宽度相差悬殊,约在数公里至1500公里之间。滨临海沟的大陆架(属活动大陆边缘)较窄,如太平洋东缘。沿年轻的大陆边缘(如红海两缘)、与转换断层有关的剪切型大陆边缘(如几内亚湾北缘),陆架也较窄。构造上稳定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陆架一般较宽,如南、北美洲东缘。北冰洋周缘陆架极宽,欧亚大陆北缘陆架最宽达1500公里。岛弧后边缘海的大陆架大多较宽,南海南部巽他陆架为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中国的大陆架相当宽广。渤海和黄海完全属于陆架;东海大陆架向东南延至冲绳海槽西北侧斜坡顶部,长江口外陆架最宽处达560公里;南海大陆架以北缘和南缘较宽,北部大陆架在珠江口外最宽,达330公里。
  地形特征  陆架地形总的来说比较平坦,但也可有起伏20米左右的丘陵、盆地和谷地等。波浪、潮汐和海流可掀起泥沙,形成沙丘和沙脊。河流将其三角洲推展至陆架上。长江口外海滨发育了大型水下三角洲。苏北岸外浅水区展布着一系列放射状沟、沙堤和沙洲。陆架外缘常有浅滩或岛屿发育。陆架上展布着多级水下阶地,阶地面宽窄不一,前后缘为明显的坎坡。阶地的形成与第四纪期间海面一度停留于各级深度上有关,但由于各地区地壳运动的差异,难以作全球性对比。陆架上的水下谷地最引人注目,高纬地区多见底部宽阔平坦的槽谷,是更新世冰蚀作用的产物;海峡附近及岛屿之间潮流强劲处,有潮流冲刷而成的水下谷地,谷底可由基岩或粗粒物质构成;最突出的是沉溺的古河谷,在加里曼丹、马来半岛之间的巽他陆架上,有典型的树枝状水下谷地。因此,陆架区的地形象海岸平原一样复杂。尤其是珊瑚繁生的热带海域,陆架上礁滩星罗棋布;冰蚀陆架也极坎坷。
  地质特征  陆架上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广大地区被泥、粉砂和砂所覆。陆架上有现代沉积物,也有第四纪低海面时形成于海岸环境的砂质残留沉积物。现代沉积多分布于内陆架上,近岸以砂质为主,远岸以泥质占优势;而在陆架的中部和外部,早期形成的残留砂一般未及为现代沉积所埋藏,而出露于海底。不同气候带的陆架沉积物也有差异。在极地寒带常见砾石,也多见基岩;其余地带以砂较为常见,尤其是中纬地带;在湿热的低纬地带多见淤泥及钙质沉积。
  大陆架是相邻大陆在水下的延续部分,陆架下伏大陆型地壳,但通常较正常的陆壳略薄,尤其是外陆架。陆架区的褶皱、断裂、隆起和坳陷等构造特征可以是陆上构造的直接延续;有的陆架的构造走向则与陆上构造相互平行。陆架既可发育于古生代或中、新生代褶皱带上,也可下伏前寒武纪稳定地块。狭窄的陆架一般沉积盖层甚薄;一些宽阔陆架区遭受可观的沉降,而沉积作用与沉降作用同时进行,可形成沉积巨厚的陆架盆地。中国大陆架有一系列大型沉积盆地,其间被沉积盖层较薄的隆起带隔开,盆地内中、新生代沉积层厚达数千米,乃至上万米。一些陆架未遭受显著的沉降,泥砂物质常越出陆架导致陆缘向外推展,陆架逐渐展宽。由于海蚀作用移走的物质通常远少于河流携来的物质,故多数陆架处于向上堆积或向外推展的过程中。
  陆架的形成  地形和地质构造特征表明,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除上述沉溺河谷、阶地和残留沉积外,许多陆架还采集到潮间带和淡水的泥炭、牡蛎、文蛤、陆上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骨骼,足见陆架在不久前尚属海岸平原,15000年以来的冰后期海面上升才沉溺于水下,形成今日所见的浅海陆架环境。
  但有的陆架的形成与构造断陷或挠曲作用有关,原先的海岸平原陷落入海变成大陆架;陆架外侧地块的下挠可形成明显的陆架坡折。另一些陆架的形成则可能与堆积作用有关,尤其当陆架外缘有基底脊、珊瑚礁、盐丘底辟和火山脊等构成边缘堤坝时,沉积物被拦截于陆架内,有利于填积成平坦的陆架。
  塑造陆架地形的因素众多。除海面升降、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外,还受到波潮流运动、河流、冰川等侵蚀作用,生物活动和骨骼堆积,以及水量变化和沉积负载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等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在低海面时,河流、冰川等营力施加重要影响;随着海面上升,波潮流活动常起主导作用。鉴于陆架坡折的平均水深 (130米)十分接近于冰川极盛期的低海面,可以推断大部分陆架表面和陆架坡折,主要是第四纪海面频繁升降过程中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而在大部分地质时期由于缺乏频繁的冰川型海面升降,因而陆架和陆架坡折的发育可能不象现代那么典型。
  资源  大陆架拥有富饶的资源,其中首推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石油储藏量约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25%,一些国家获自陆架油气的收益已超过了该区的渔业。陆架区的生物资源也极丰富,其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陆架上尚有锡、钛铁矿、金、锆石等海滨砂矿,以及煤、磷灰石、建筑用砂砾等可供开采利用。在中国宽广的陆架上,生物、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近20年来已相继在渤海、南海和东海诸陆架上进行钻探,获得重要工业油流。
  海洋法中的大陆架  由于陆架上有富饶的资源,对陆架的划分和拥有的主权就成为国际上十分重视和有争议的问题。继1958年联合国第一届海洋法会议通过《大陆架公约》之后,1982年4月30日,联合国第三届第十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中关于大陆架的含义比地理学中的要宽,它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到大陆边缘外界的距离不到200海里,陆架范围扩展到200海里(约合370公里)的距离;如果到大陆边缘外界的距离超过200海里,陆架范围最多可扩展到距领海基线350海里(约合650公里)。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家所有。但在各相邻和相对沿海国家之间,尚存在着如何具体划界的复杂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53:32